空戰篇 17.奇襲大和島〈1951〉——誌願軍首次實施大規模轟炸作戰(2 / 2)

當中朝人民空軍聯合司令部指揮所得知這一消息之後,決定以航空兵第8師的9架圖—2轟炸機為主力,由航空兵第2師的16架拉—11殲擊機護航,航空兵的第3師24架米格——15殲擊機作為空中掩護,於11月30日15時25分再一次轟炸大和島燈塔的敵人指揮機構,並且配合地麵部隊進行渡海作戰。

當時的具體部署是:圖—2轟炸機各攜帶100公斤殺傷力的爆破彈7枚,100公斤的燃燒彈2枚,於當天14時20分從於洪屯機場起飛,以奉集堡作為航線的起點,在鳳城以北的上空與拉—11飛機進行會合;拉—11飛機則應該於14時29分從鳳城機場起飛完畢。在起飛之後,沿著預定航線飛行,迎麵發現轟炸機群之後,左轉彎與其會合組成大型的混合機群,擔任全程的護航任務;而米格—15飛機則應該於15時04分從浪頭機場起飛,15時20分到達大和島東北25公裏處的身彌島上空,並且到達指定高度;以空中搜護的方式來保障轟炸機的戰鬥活動不會受到敵機的幹擾和破壞。

當天14時19分30秒,這一時間比預定時間提前了30秒,誌願軍空軍第8師24團1大隊的大隊長高月明率領9架圖—2飛機起飛,經奉集堡出航。由於本來起飛的時間就提前了三十秒,再加上編隊集合過程中帶隊長機轉彎過早等各種原因,最後比規定時間提前5分鍾到達預定會合點,直至到了鳳城以南上空時才與擔任直接護航任務的第2師16架拉—11型殲擊機順利會合。

15時07分,混合機群比原定計劃提前4分鍾到達指定空域。如果是陸軍搶占山頭的作戰,那麼這4分鍾的時間可能會為很多人爭取到寶貴的生存時間,減少巨大的傷亡。可是,現代化的協同作戰要求做到分秒不差。

結果當時擔任掩護任務的第3師米格—15型殲擊機仍然按照原計劃向身彌島上空飛行,由於轟炸機在失去噴氣式殲擊機的掩護情況下進行戰鬥,轟炸機編隊結果遇到了意外。

敵人的30多架最新式的F—86噴氣式戰鬥機朝著轟炸機編隊飛來,而誌願軍的20多架活塞式螺旋槳飛機還是第二世界大戰時使用的。所以,從裝備上,我誌願軍就處於劣勢。而敵人的飛機從前後、左右構成了強烈的火網向誌願軍的轟炸機群襲來。

當然,誌願軍的轟炸機也不示弱,每架飛機的射擊員、通信員都朝著美國飛機開炮,用飛機上的航炮也構建成了強大的火力網進行大力反擊。

敵人見編隊攻擊不成,於是又改變了戰術,變編隊攻擊為單機閃電般地連續交叉攻擊,妄圖能夠各個擊破。

而在誌願軍轟炸機與敵機進行頑強抗擊的同時,擔任護航任務的殲擊機也與敵人的戰鬥機進行著殊死的搏鬥。他們利用活塞式殲擊機轉彎靈活的性能及3門炮的強大火力,在轟炸機編隊周圍1公裏的範圍內,一邊與美國的F—86噴氣式戰鬥機格鬥,另一麵繼續掩護轟炸機朝著大和島飛行。

最後,經過8分鍾激烈的空戰,誌願軍的轟炸機群終於衝破了層層阻攔,於15時20分10秒飛到了大和島上空,堅決、果斷、準確地對目標實施了轟炸,頓時美國和南朝鮮的特務部隊駐地變成了一片汪洋火海,到了後來,人們又把這次轟炸稱為“擋不住的轟炸!”

英勇作戰的誌願軍勇士們

◇知識拓展◇

米格—15噴氣式殲擊機

米格—15是由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飛機設計局設計的噴氣式戰鬥機,被視為世界第一代噴氣戰鬥機的代表之一。

米格—15是一種高亞音速噴氣式戰鬥機,它於1946年開始設計,1947年6月首次試飛,由於第一架原型機製作粗糙,第一次著陸就發生了機毀人亡的慘劇。

第二架原型機重新設計,12月首次試飛成功。1948年6月投入生產,並成為前蘇聯空軍的主力戰鬥機。

據統計,米格—15各型飛機生產總數超過了16500架,是蘇聯製造數量最大的噴氣式飛機。

我軍首次獲得米格—15飛機可能是在1950年10月。當時,蘇軍在中國華東地區協助防空的巴季茨基部隊即將回國,隨即向中國有償轉交了該部隊使用過的38架米格—15殲擊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