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戰篇 13.大名鼎鼎PQ-17航隊的覆滅〈1942〉——丘吉爾迫不得已的決定(2 / 2)

而且,還在漫長曲折的挪威海岸線外布置了9艘英國潛艇和2艘蘇聯潛艇擔任哨戒,主要是監視德艦“提爾匹茨”號。

作戰與失誤

6月27日,在高緯區的白夜裏,浩浩蕩蕩的PQ-17從冰島出發了。北極海喜怒無常,大片流冰擁塞了航道,迫使船隊偏離預定航線。不久之後,3艘貨船觸礁,後來又被流冰擠破船身,勉強駛回冰島。航程過程中雨雪交加,PQ-17在冰粥一樣的海上開行。船結了冰,變成一支銀蠟般的神奇艦隊。積冰太厚,船的重心升高,隨時都有翻沉的危險。水手們奮力除冰,保證遠航。一切正如丘吉爾所言:“氣候和命運殊難預料”。

7月1日,船隊通過了西經10度線上的揚馬延島,然後開始將航向偏向北,希望能遠離挪威海岸。這個時候,一艘巡邏的U艇發現了船隊,用電報通告了北挪威的作戰指揮中心,戰鬥開始了。

分散在挪威海上的德國潛艇立即向PQ-17的航線集結,並伺機下手。但PQ-17護航隊反潛兵力雄厚,直接進攻顯然是占不了便宜,德國潛艇隻好耐心地尾隨船隊。幾名大膽的德軍艇長尋機攻擊了船隊,但一無所獲。

之後,德軍指揮中心專門派偵察機偵察護航隊,之後對PQ-17的龐大編隊後進行了分析,認為單憑潛艇和飛機是無法吃掉PQ-17的,於是決心派出以“提爾匹茨”號為主力的大型水麵艦艇部隊。一小隊德軍He-115 魚雷轟炸機對PQ-17進行了襲擊,在猛烈的防空炮火打擊之下,也沒有傷及到一船。

7月4日,精心謀劃的大規模空襲開始了。位於熊島附近的PQ-17船隊遭到一波接一波的德國轟炸機和魚雷機的襲擊,戰鬥可謂是異常激烈。雖然不斷有德機拖著煙尾墜入冰海,但船隊當中仍然有3艘貨船沉沒,1 船負重傷。

5日,漢密爾頓少將接連收到封鎖“提”艦的盟軍潛艇發來的電報:“‘提’艦離開阿爾滕峽灣,去向不明。”蘇聯潛艇報告:“‘提爾匹茨’號、‘舍爾’號和‘希佩爾’號組成的強大艦隊已經駛高挪威,潛艇進行了攻擊,效果不明。”英國潛艇發現:“以‘提’艦為主力的德國艦隊,航向東北,航速 27 節。”

根據這些信息,漢密爾頓知道,10小時之後,他的船隊將進入“提”艦的火炮射程。漢密爾頓連忙電告艦隊司令托維上將,讓他急速趕來。

而此時的托維艦隊從蘇格蘭北方的斯卡帕灣出發,原定同PQ-17保持四、五小時的距離,為了保密和誘殲 “提”艦,托維艦隊一直保持著無線電靜默。在接到漢密爾頓急電後,托維計算了兩支艦隊距離,打破靜默告訴PQ-17:“我們為流冰所阻,不能趕到,一切情況由你全權處理。”誘殲計劃全盤落空,PQ-17 此時反而麵臨著全軍覆沒的命運。

PQ-17的慘劇

令人生畏的是“提”艦並沒有親自參加屠殺,它截獲了托維給漢密爾頓的“托維艦隊與PQ-17始終保持四、五小時的航行距離”信息之後,為了保全實力,“提”艦折返南航,回到了北挪威的阿爾滕峽灣。

而之後全部攻擊都是由德國潛艇和飛機單獨或聯合執行的。 德國空軍第五飛行團的各種轟炸機也乘機屠殺商船,給分散的商船帶來更大的災難。

PQ-17的命運是北方航線當中最為淒慘的一幕,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海運史上令人毛骨悚然的一次死亡航行。作為其代價,24艘商船永遠地埋在了北極海底的泥沙中。

◇知識拓展◇

冰島

冰島是北大西洋中的一個島國,代碼IS,簡稱冰島,位於格陵蘭島和英國中間,首都雷克雅未克。

地理概念上,冰島經常被視為是北歐五國的一份子。今日的冰島已是一個高度發展的發達國家,擁有世界排名第五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世界排名第一的人類發展指數。

目前,冰島是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歐洲經濟區、北歐理事會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會員國,但是並未加入歐洲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