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戰篇 6.納粹突襲波蘭〈1939〉——華沙的閃電覆滅(1 / 3)

陸戰篇 6.納粹突襲波蘭〈1939〉——華沙的閃電覆滅

◇作戰實力◇

德波戰爭軍事力量對比

步兵 飛機 坦克 總兵力

德國 44個師(其中7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4個摩托化師) 1939架 2800輛 88.6萬

波蘭 7個集團軍、4個戰役集群(30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2個摩托化旅) 400餘架 870輛 100萬人

◇戰場對決◇

狡猾的希特勒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希特勒為了實施他的“為德意誌民族爭取生存空間”戰略計劃,決定先對波蘭下手,把占領波蘭作為實施戰略計劃的突破口。

為了能夠保證波蘭被迅速吞沒,希特勒大放和平煙幕,在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麵玩弄起了一係列的欺騙招數。

當時的但澤市及但澤走廊一直是波、德雙方存在爭議的地方。戰鬥在即,可是希特勒卻出人意料地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和大度,他宣稱:“德國方麵可以保證不會因為但澤地區問題而同其他國發生衝突。但澤問題的解決,可以延長到明年或以後更長的時間。”與此同時,希特勒還向英國政府表示,但澤問題屬於地方性的問題,德國政府非常願意接受英國政府的調停,並且立即邀請了波蘭方麵的全權代表來柏林進行談判。

另外,希特勒又裝模作樣地派了一艘由戰艦偽裝成的訓練艦訪問但澤,而且還派了一個“軍事友好代表團”訪問波軍的參謀部,並“誠懇”地向波蘭當局解釋:“所謂德軍準備進攻波蘭的說法純屬謠傳”。希特勒還命令但澤的納粹頭目向波蘭駐但澤高級官員表示:“德國真誠地希望和平解決但澤地區問題,波方所采取的軍事防禦措施可以盡快結束。”

直到臨戰前的幾個小時,德國外長還接見了波蘭駐柏林大使,雙方在“誠摯而友好的氣氛中”舉行了雙邊會談,而且在會談之後,柏林電台就立即廣播了德國的和談提案。

希特勒在大肆施放和平煙幕的同時,德軍的戰爭準備也在暗中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德軍已經開始向波蘭邊境地區集結了大量的軍隊和作戰物資,甚至一部分德軍已經裝扮成了但澤軍隊的模樣,從東普魯士開進了但澤。而且當時德國法西斯組織的“黑衛團”也借口進行體育比賽進入到了但澤。這一切行動都在德國的秘密警察監視之下進行,以免使入侵波蘭的戰前準備計劃走漏了風聲。

狡猾的希特勒覺得這些還不夠,他還積極竊取波蘭軍隊的情報,並且在波蘭境內利用德意誌人當中的法西斯分子,組織起了一些納粹組織,以便在襲擊波蘭的時候作為內應。

當時希特勒為了加強對“第五縱隊”活動的指導,他還特別指示德國特務機關派遣大批的間諜,打扮成商人、文化人士、記者、工程技術人員、牧師等等,潛入到波蘭境內,也正是由於這些間諜,把波蘭軍隊各方麵的情況弄的是一清二楚。

波蘭的態度讓蘇聯站在了德國一邊

而在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之前,對於當時的斯大林來說,英、法和德國可以說都在他的股掌之上,為此他暫時也不存在需要明確倒向哪一方的問題,斯大林當時隻想利用這一曆史的機遇做出最有利於蘇聯的決策。

而且斯大林也不想在自己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就卷入雙方的爭鬥,另一方麵,再加上蘇聯提出要保衛波蘭,抗擊納粹入侵,就必須允許蘇聯的軍隊進入波蘭境內,這肯定會遭到了波蘭政府的拒絕,因為波蘭人對蘇聯人的戒心並不比德國人的小,也正是由於波蘭的這樣一種態度,讓斯大林下定了與德國進行聯盟,同時更加堅定了入侵波蘭的決心。

在1939年8月23日,納粹德國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就趕到了克裏姆林宮會見斯大林。當天晚上,雙方就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且也達成了共同瓜分波蘭的秘密議定書。

英法為了自保,采取“綏靖政策”

對於德國突襲波蘭,當時的英、法兩國都采用“綏靖政策”,他們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所以對法西斯國家的攻勢采取漠視,不抵抗政策,甚至是用犧牲小國來滿足法西斯的侵略野心。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兵不血刃地迅速兼並了捷克斯洛伐克,下一個侵略目標已經直指波蘭的時候,英、法兩國隻是在1939年3月23日正式結成了軍事同盟,對波蘭的安全給予了保證,可是實際上並沒有實質性的行動。

所以,希特勒在計劃突襲波蘭之後,就對他的將領們說:“我在慕尼黑會議上領教過英、法的頭麵人物,他們根本不是能打世界戰爭的人。再說,他們憑什麼同我們打仗?他們才不肯為一個小小的波蘭送死!”

而且另一方麵的原因是由於波蘭位於德國和蘇聯之間,所以英、法兩國一直希望禍水東引,讓蘇聯卷入這場戰爭,從而達到消耗蘇聯的目的,也從而能夠達成英法兩國扼殺共產主義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