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你是否在速度與數字的生活中被拖得身心俱疲?生活的節奏是否已經快得讓你都快搞不清自己了?你是否想要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的樂趣,哪怕隻有半天甚至是一個小時?“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於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約翰?列儂的這句話揭示了如今都市快速生活的隱患。因此,我們提倡慢生活,提倡在快節奏工作中享受慢生活的快樂。
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快時代。
在這個時代,許多人活得就像一個陀螺,被競爭日益激烈的鞭子日甚一日地抽打著,怎麼也停不下來。
今天,最流行的一個動詞是:在路上;最流行的一句歎詞是:我好累!
現代人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追趕時間,最愛“快進”,急於“刷新”。上班,最好是第一班公交車;發布信息,要搶“頭版”;寄信,最好是特快專遞;拍照,希望立等可取;出行,追求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磁懸浮列車;坐飛機,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立竿見影;創業,最好是一夜暴富;結婚,最好來個“閃電式”……
應當承認,一個人需要有在路上行走的姿勢,沒有這種姿勢,你就無法抵達自己的目的地,無法讓生命實現最基本的超越。然而,人生在世,隻學會怎樣上路是遠遠不夠的,也是無法支撐長久的。我們要讓生命走到理想的高度,還得學會讓自己停下來——需要學會放慢自己的腳步。
事業或許已經把你的生活擠得失去空隙,愛情可能已經把你的個人自由剝奪殆盡,欲望或許已經把你與生俱來的浪漫和本真殺得抱頭鼠竄……你要讓自己停下來。給心靈一個雙休日,讓它放下所有物質與精神的行李,無牽無掛地看看斜陽、賞賞明月。著名作家林語堂曾經非常推崇一種“半半哲學”,實際上就是提倡在行走之後讓自己暫時停下來的生活。林語堂說:“我主張‘盡力工作盡情作樂’的人,英文隻有Work hard,play hard四字。這樣才得生活之調劑,無意中得不少收獲。”比如他能在3個月之內寫出700多頁文字,這絕對稱得上“行走”有成;但與此同時,他能經常出外散步、垂釣、去名山大川遊憩,盡享生活的樂趣。清人李模也極力主張人應該懂得停下來,他為此專門寫了一首《半字歌》:“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幽閑,半裏乾坤寬展。”
讓自己慢下來,是為了讓自己清醒一下頭腦,人生不隻是為了拚命趕路,還得為了嗬護身心,豐富人生,不停追趕、奔跑的路上即使得到了什麼,又還有多大的意義?讓自己停下來,也有利於我們舒展被壓抑的心靈,重新聚積生命的能量。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在心情緊張和放鬆時,工作的效率大不一樣,後者單位時間創造的成績有時甚至是前者的數倍。我們行走時有大自然的風雨雷電,有別有用心的人製造的泥濘坎坷,心弦常常繃得緊緊的,有時甚至到了一拉就斷的地步。此時,我們強迫自己走下行走的陣地,就等於給自己的生命補充了一回養分。
所以,停下來思考一下吧,讓高速運轉的機器有一個檢修的機會。耳熟能詳的龜兔賽跑的故事和蝸牛爬上井沿的故事,它們雖然前進得都很慢,但最後的勝利卻在它們的手上。學一學烏龜或蝸牛,前進得慢一點又如何?生活中所有的壓力充其量不過就是背上的那一個殼,太重了就把它暫時卸掉,或是躲進殼裏避一避。生活在贏而不在快。
慢活是一種從容的心態
為了“快”一點,吃飯狼吞虎咽、開車搶道超車;超市付款排隊則抱怨收銀員“手慢”;不休假、不健身,疲勞無休的工作在很多人看來理所當然;“忙”更是成了很多人的“口頭禪”,我們已成為最急躁的地球人。
因此,本書提出“放慢人生”全新的身心健康理念,也就是“慢活”理念。自己動手做頓豐盛的晚餐,慢慢享用;慢跑一個小時,再靜靜地讀本好書;和朋友深談,分享自己的心事;甚至找個地方發呆,不去想生活中的瑣事……國外研究表明,在這個匆忙的社會裏,急進未必能高人一籌,懂得把握平衡、慢調生活才更有可能品味成功。
慢生活其實是一種從容的心態,一種更符合身體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身邊有許多人都喋喋不休地宣稱,他們每天都會有失眠、頭痛、疲勞、心煩、焦慮等亞健康症狀的表現,對於這些症狀表現,大多數人隻是感歎幾聲,然後仍然疲於奔波在時代的洪流中去。
人體就像一部機器,在長期快速的運轉過程中,身體各部分的器官一直處於“隻張不弛”的高度興奮狀態中,神經也高度緊張,天長日久會因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能力下降而致病,易引發失眠、心腦血管疾病甚至是抑鬱症。正因如此,更要提倡“慢生活”,讓人們在緊張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身心的適當平衡點。
事實證明,那些開始懂得“慢生活”的人,由於心態更從容,做事“有張有弛”,效率反而更高。它提醒我們:越是忙的人越應該鼓勵他們好好享受公休假,堅持定期給身心放鬆、休整的時間,比如出去旅遊、做做運動,哪怕隻是無所事事地發發呆,隻要能讓自己的身心更加從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