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亮想象力——給自己一個不一般的思維!(2 / 3)

在培養想象力的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六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要學會模仿想象力的培養,模仿往往是第一步。正如我們先一筆一劃地臨摹一本鋼筆字帖,天長日久就可以寫出同樣漂亮的鋼筆字來。其實,模仿本身就是一種“再造想象”,你模仿得越像,越說明你的再造想象能力強。模仿的過程就是你抓住事物之間的外部和內部特點的聯係的過程。通過這種聯係,你就能逐漸認識事物之間的某些必然的聯係特征。掌握了這種方法,你就會自覺地把一種事物和與之有聯係特征的另一種事物加以對比,這就是你在想象了。所以,模仿絕不同於抄襲,而是把過去經曆的東西通過自己的頭腦再現出來,這種再現過程就是想象。古今中外,許多有成就的人物在開始時都是從模仿而得到收益的,然後再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走出自己的路來。這就是從模仿到創新的想象力發展的結果。

第二個原則:盡可能地博覽群書縱觀科學發展史,任何一位科學家的成就,都與他們勤奮學習,從而積累下豐富的知識有關。馬克思為寫《資本論》,花了40年的時間閱讀了大衛?李嘉圖、亞當?斯密等幾乎所有古典經濟家的著作,還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從小勤奮好學,11歲時就閱讀了科學百科全書,以後又大量閱讀了牛頓、法拉第等人的許多著作,積累了豐富的科學知識,為以後的科學發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有助於他的想象力的展開。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社會各部門的分工越來越細致,社會各知識領域廣泛緊密的聯係和交流,為人類的想象力打開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天地。例如現代經濟學家丁柏根,正是將高深的數學和物理學同經濟學加以聯係,才創立了計量經濟學這門邊緣學科。

第三個原則: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學藝術修養詩人和畫家常被認為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人。正是他們通過豐富的想象力,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生活場景。所以向文學藝術學習想象力是非常有益的。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家都強調文學藝術修養對培養提高想象力的重要價值。前蘇聯心理學家捷普洛夫說:“閱讀文藝作品——這是想象的最好學校,這是培養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我們知道,文學藝術是人類社會實際生活的最形象生動的再現,它大量使用的形象思維,比起抽象的邏輯公式,顯得更生動、更具體。加上它所具有的濃鬱的感情色彩,所以更容易被接受,有更強的感染力。但必須注意,那種走馬觀花式的涉獵作品和隻追求一個“知道”或“看熱鬧”式的閱讀方法,並不能豐富你的想象力。我們提倡積極的想象,要在頭腦裏“看見”和“聽見”作品描述的一切,這種“身臨其境”就是一種“再造想象”,這是“創造想象”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

第四個原則:要勤於觀察、善於觀察一個人的觀察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他的想象力。所謂觀察力是指捕捉事物和現象的屬性和特征的能力。我們想象某事物時,就是捕捉該事物和頭腦中經曆的事物發生聯係的外部或內部的屬性和特征,而觀察是第一步,即首先認識某事物有什麼樣的特征和屬性,第二步才是想象,即把事物之間的屬性和特征加以比較和聯係。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就曾在他實驗室的牆壁上題道:“觀察,觀察,再觀察。”那些偉大的文學家和發明家就是在不懈觀察中悟出事物的特性和本質聯係,從而“想象”出一個又一個藝術形象或科學新知的。巴甫洛夫本人為了研究動物的生理活動,連續30多年進行細致地觀察,提出了條件反射概念和高級神經活動學說,從而榮獲諾貝爾獎。英國地質學家賴爾,一生是在仔細地觀察中度過的。他遊曆了幾乎大半個地球,在觀察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終於寫成了《地質原理》等偉大著作。這裏所說的觀察絕不僅僅是觀察本身,在觀察的過程中還要勤於思考,並進行盡可能多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觀察,在觀察中求得科學新知,這就是每個科學家走過的路。正如培根所說:“我們這些具有人的精神的科學家們應當實驗、實驗、永遠實驗下去。”科學家們就是這樣在不斷的觀察探索中造就豐富的科學想象力。為了觀察,他們甚至不惜一切。居裏夫人為了觀察鐳,曾不顧放射素對身體的危害;愛迪生為了實驗幾乎變成殘廢。可見,人類豐富的創造想象是靠不斷的觀察、積累,靠那種對事物執著的探究精神才培養起來的。那麼,如何提高觀察能力呢?在觀察中應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和方法呢?1為自己提出任務——迅速地看出觀察對象的特性並比較不同方麵的聯係和相互作用;2努力發現觀察對象的最微小的變化;3學會從所感知的事物中區分出最重要的因素;4觀察要有積極性、係統性和計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