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茫大地之上,刀槍如林戰鼓如雷,兩軍交戰的喊殺聲震耳欲聾,一支是紅色衣甲,一支是黑色衣甲,都是由精壯男子組成。
兩方的每個戰士都是血絲滿眼殺氣騰騰,交戰到現在,看著昔日同袍戰友一個個倒下,退後是死,前進雖然也是死,不過卻有一線生機。
為了那一線生機,為了戰勝敵人,每個戰士都使出自己全部的力量,因為在戰場,生死相搏隨時都麵臨著死亡,留點力氣那純是笑話。
戰爭是一台絞肉機,同時也是一個洗禮的聖池,當一個人沒有見過血殺過人的時候,他可能怕這怕那,幹什麼都挑三檢四,什麼都不滿意。
可是一上戰場,一但見了血,殺了人,天天麵對死亡,那麼他如果沒有被嚇傻,就會激發起骨子裏的血性和凶氣,會變得剛強和凶戾起來。
但是作為絞肉機,最後能存活的戰士畢竟是少數的,大多數都戰死於沙場,戰爭的殘酷不是沒有經過的人能理解的。
從戰場上下來的人如果能克服自己血脈中的凶戾,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從新回到平常的生活中,那麼他就已經可以說是一個合格的戰士了。
因為心裏狀態才是決定一個人的根本,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爭也是一個洗禮的聖池,從裏麵走出來的人基本都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沉湎於殺戮而無法自拔的人自然是會被淘汰,可是在當兩軍對壘的時候,如果不能進入殺戮狀態,那麼死亡就是最後的結果。
當兩軍勢均力敵的時候,兩邊都無法短時間戰勝對方,那麼能做的就是用人命去填,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是勝利者。
穿紅色衣甲的是南明的軍隊,而穿黑色衣甲的就是李自成的闖王軍,兩邊的戰鬥膠著,戰鬥水平基本相同,打了十幾年,誰也奈何不了對方。
這次戰鬥就是太子親征的統一戰爭,而渡江後的第一戰就又和以前一樣陷入膠著,兩軍的戰鬥力相當,太子之所以這麼快就完成軍隊的動員與調動,和江南的情況有關。
江南繁華自古有之,自從三國時代東吳定鼎於此,赤壁戰後江東之名在中原響起,西晉亡後,晉室南遷,偏安於江南數百年,其間幾百年的建設為它日後興起奠定了根基。
之後北宋靖康之變導致王室南遷,再偏安二百年,大明開國後更是一度定都於此,雖然後來京都北遷,但是這裏依舊有留守班底。
自從崇禎南來後,受北方戰亂的影響,大量的中原和北方漢民南遷,加上崇禎的治理,竟然讓江南出現了不和諧的繁榮。
所謂不和諧,是因為江北中原戰亂頻繁,民眾流離失所食不裹腹,而江南卻歌舞升平衣食豐足,一條大江的兩邊卻是兩個不和諧的天地。
江南和湖廣以及福廣三處吸收了大量的北方流民,加上大量的海外貿易,崇禎父子的嚴格治理,南方人口已經達到了三千多萬,工農商業發達。
人民豐衣足食,而崇禎卻因為念念不忘重得天下,所以兵馬常備,再加上江南經常派軍隊去北方戰鬥,士兵的戰鬥經驗很豐富,這就是他們能迅速出兵的原因。
但是因為占據中原的李自成和吳山桂背後有修煉者幫助,以前每到關鍵的時候他們就插手,讓幾次北伐都失敗而回,所以北方一直淪陷。
同崇禎不同,李自成一個驛卒出身,根本不知道涵養民力的重要性,一向是竭澤而漁,他每到一處都搶奪一切可用之物充實自己,然後裹脅民眾而去。
所裹脅之人中老幼婦壯皆有,在殘酷的行軍中老幼被淘汰,留下的都是青壯男女,短時間內他的實力增加很快,隊伍迅速壯大。
這樣如流寇般四串,時間一長就因為不事生產,各種物質都開始供應不上,尤其是兵器和糧食,當大明有天下的時候還好。
明室南遷後,緊守長江天塹不讓他過江,而滿清占據黃河,他打不過人家,張獻忠占據四川不讓他入川,吳三桂占據了山東和江淮。
而他的老家陝西也被多鐸占領,讓他過不了潼關,幾麵合圍之下,將他的勢力壓迫在河洛荊襄一帶,到成了各勢力的中心。
十幾年後整個河洛荊襄一帶被他禍害的千裏無人煙,軍隊的生活補給日益艱難,隻好通過對其他勢力的戰鬥來掠奪各種物資。
在這許多的勢力中,同他戰鬥最多的就是南明軍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三方之間的實力基本相當,關寧鐵騎的騎兵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