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龍脈,宋廉養病薛家村(1 / 2)

話說山西省絳州府龍門縣宋家莊,莊上有一個教書先生,是一個落第秀才,姓宋名廉,為人任性灑脫,喜歡遊山玩水。有一天翻書櫥的時候,不小心翻出了兩本祖傳的古籍,一本是郭璞的《葬書》,另一本是青烏先生的《青烏專》,都是堪輿的鼻祖典籍。

宋廉見了,如獲至寶,書也不教了,整天帶著兩本書到山上亂轉,沉迷於尋龍望脈,兩個兒子和老妻對他毫無辦法,幸好家底殷厚,也不爭他一個人的收入來養家,隻好任由他胡鬧。

日子久了,果然被他無師自通,以後更加癡迷,整天帶著幹糧水壺,把周圍的山山水水都踏遍了。

方圓百裏的人家,都聞他的名,清楚他有才學,為人厚道。但是很奇怪,幾次有人葬山,無論請多高的價錢請他幫忙尋找葬地,他總是淡然一笑,婉言謝絕。隻有一次例外,本村一個族弟宋永祥,其人對父母十分孝順,對兄弟叔伯恭敬有加,任誰請他幫忙都很樂意,村裏人對他口碑很好。

宋永祥喪父的時候,要葬山,這個宋廉先生不請自到,毛遂自薦要幫忙尋找葬地,隻要了兩個銅錢的利是錢。宋永祥喜出望外,果真葬後不到六年,宋永祥大兒子宋廷玉高中進士,做了一方的縣令,二兒子宋廷壁在山西府城開了一個綢莊,生意興隆,日進鬥金。其家大發,人丁大旺。從此宋廉名聲大噪,大家就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宋山癡”。

這一日,宋廉追尋山龍,來到龍門縣太平莊的丁山腳下,隻見群山環抱中有一座山峰如鶴立群雞,正麵望去,端端正正宛如一個正楷寫就的金字,高有千尺有寄,又似擎天的寶塔,聳入雲天。遠遠望去,草木蒼翠,雲煙霞靄,繚繞其間,仿佛人間仙境一般。後麵枕著一道橫嶺,四周群山環繞,十足一個帳下貴人的龍局。

宋廉一見大喜,自己辛辛苦苦地追尋了三個多月的山龍,就在這個山峰之巔上結穴,他不顧疲憊,立即來到群山之中,可喜此峰有一條樵子伐薪的小徑,沿山脊左曲右轉地通往山巔,一路行來,但見烏石岩岩,蒼鬆翠綠,古木森森,四邊山巒高映,置身其中,有一種陰森浸骨的氣氛,令人毛發透涼的感覺。

約莫行了半個時辰,宋廉眼前一亮,自己已經到了山頂,但見山頂上有一塊平地,隻有夠得著一輛馬車這麼大,緩緩地凹了下去,像一個巨人的手掌一樣,後麵拳起半個山腦,高有兩尺,豐滿圓融,山草青青,生機勃勃。

整個山頂的平坦之處,都生滿了一種叫掃帚樹的一種小樹,高與人頭相齊,掩映間蓋著整個山頂,不與閑人看清四圍的景況。宋廉欣喜若狂,凹下之處就是龍穴所在。

向四圍一搜尋,有一棵高大的鬆樹,有兩尺直徑,虯盤龍繞一樣,屈曲向天,高有四五丈,枝條密濃,鬱鬱青青。宋廉嫌那小樹掩映相遮,看不清遠處的景況,索性艱難地爬上樹去。

透過樹梢,四麵一覽無遺,後麵是一座雙尖峰高映,像兩個犁頭一樣,直插蒼穹,左右兩旁,峰巒連綿不絕,環抱高衛。向前望去,一條大江像一條玉帶一樣,環腰而過,白茫茫的,十分壯觀,左邊大江來處,九曲十三彎,右邊玉帶隱去之處,山巒交結鎖織,正應著天門開,地戶閉的格局。正西龍案隔江相望,橫直如琴,兩隻案頭筆衝天而起,清秀絕倫。橫琴後麵,群山橫垣不絕,彎環高映,在雲霧中望不到盡頭。整個龍局覆蓋著龍門縣,周環百裏,氣象萬千。

宋廉看得如癡如醉,知道自己尋到了一個世上無雙的龍穴寶地,能夠出將入相,高貴無比,是最難得的“天青穴”。後世哲人劉伯溫就寫了一首詩,單讚這種“天青穴”的好處:擁起群峰百裏高,花心一穴最英豪,或為禁穴千山伏,或為王侯諸水潮。

宋廉正在陶醉之間,忽然一陣狂風大作,茂木草叢之中,草木亂搖,一聲虎吼如晴天悶雷,震動心弦,一隻色彩斑斕的大蟲直撲到大樹的下麵,張開血盆大口,對樹上的宋廉暴跳如雷。

看著老虎那凶猛殘暴的樣子,宋廉在樹上嚇得心驚膽俱寒,不禁渾身發抖。幸好大樹高粗,大蟲夠不著自己,心中稍安。老虎看見到口的肥肉爬在樹上,就是無法撲食得到,一陣咆吼狂跳,一時用他那渾身是勁的身軀來掀大樹,見不奏效,又用一雙爪利亂扒樹幹,宋廉在樹上把心肝都吊到嗓門兒了。好在樹杆粗壯,老虎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象蜻蜓撼柱一樣,絲毫不動。隻有氣得在樹下打轉咆吼。

人虎對峙,宋廉一摸幹糧和水壺都在,心中稍定,心想隻有和大蟲對耗下去了,看大蟲是否能忍耐著饑渴一直在樹下守著了,心中一味的拜神求佛,快讓老虎到別處找食而放過自己。

提心吊膽地挨過了兩天,第三天清晨,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山腰中忽然傳來一陣雄偉的歌聲,鏗鏘飄逸,歌中充滿出塵不群之意,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