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如來佛(2 / 3)

太子南渡恒河,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娑羅王會見了他。爾後,他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鬱羅迦·羅摩子,修習禪定。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於是他又來到伽闍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6年,形體枯瘦,仍未見道。後來體會到真正的修行是離開苦樂二邊的中道修行,於是舍棄無謂的苦行,走過尼連禪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複了健康後。來到伽耶山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設金剛座,東向端身正坐,發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他在樹下靜坐49天,克服了內外的種種“魔障”。徹見自己本來麵目,止息一切妄想無明,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觀緣起法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他為“佛陀”(意為覺者),聖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就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佛陀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指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

【傳教】

釋迦牟尼佛成無上正等正覺後,為令眾生,入佛知見,以無量的善巧和方便開始了49年的說法(詳見一乘三乘)。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最初佛陀直暢本懷,宣演《華嚴經》二十一日,後因觀機逗教,又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盤經》共八年,這是大會的宣講,而對於個人特別的教化,佛陀不知說過無量數次。慈悲的佛陀應才施教,點化迷萌,感化無量數人求皈受戒,改惡修善,得大解脫,乃至了悟無上菩提。如佛陀在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五蘊、四禪等,五人聽後當即皈依了佛陀,成為最初的佛弟子。這次說法,佛教稱為初******。與此同時,又度波羅奈斯長者之子耶舍及其親友出家。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羅門迦葉三兄弟以及沙門“六師”之一的懷疑論者散惹夷(刪闍耶)的學生舍利弗和目犍連,還有大迦葉,堂弟提婆達多、阿難、兒子羅睺羅等無量數眾生。

因為佛陀的傳教方式,是隨機的施設,不拘一格。他用偈頌、散文、故事、譬喻、直敘、問答等各種形式,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宣說不同的內容。對僧眾開示菩提心、出離生死等,令證無上正覺,對俗人談論道德的行善。他準許弟子可不用規範化的梵語,而用地區方言進行說教。這就使得他的思想學說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傳播。

【僧伽】

佛陀在傳教過程中建立了僧伽(僧團)。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陳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這個僧團在傳教過程中逐漸擴大,開始隻收男弟子(比丘),以後,他的姨母波闍波提入教後,才開始接納女弟子(比丘尼)。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種種賢聖不肖的分別。佛陀的教化越廣,新皈依的弟子就越多,尤以僧團中的份子複雜,自也是意料中的事,故而佛陀製定了戒律,並向大家說明持戒的意義與功德。

正是戒,維係了僧團的清淨,個人遵照戒律而行,過著法製的生活,僧團就是自治民主的象征,佛陀又規定每半月布薩誦戒一次,集合說戒,使諸比丘都能在清淨戒法中長養善心,長行梵行。

僧團創立後,也產生了大量的在家信徒,凡是遵守不殺生等“五戒”及佛陀教化的俗人,均可以成為佛弟子。他們在修行中同樣可以證得菩提。相傳最初的在家弟子(優婆塞優婆夷)是耶舍的父母,此後在家信徒人數不斷增多,成為與僧團並行的擁護佛教的社會力量。

【涅盤】

到了晚年佛陀仍然孜孜不倦,帶著弟子四處行化傳教,並開示弟子們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臨入涅盤之際,仍然不舍任何眾生,接受一位一百餘歲的外道須跋陀羅,成為最後的弟子。佛陀的即將入滅,雖然令弟子們悲痛不已,但是誠如佛陀的教言所說:“要佛陀永久住於世間,這是違背法性的自然規則。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現者,不能違背法性。”佛陀開示弟子說:“如果你們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萬年,於汝何用?如果你們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們要堅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們要精進修學聖道,解脫煩惱,住心不亂,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傷心,因為天地萬物有生就會有死,合會必然有別離,這是無常真理的定律。佛陀最後針對阿難所提出的四個關鍵問題,開示弟子們在佛入滅後要以戒為師、以四念處安住、以默擯置之調伏惡人、在一切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令人起信。並再次叮嚀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處、悟處、說法處、涅盤處。最要緊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