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頭·百年忠憤
黃機〔宋代〕悼嶽飛
百年忠憤,無淚灑江濆。曹劉事,埋露草,鎖煙榛。哭英魂。此恨誰知者,時把劍,頻看鏡,徒自苦,拳破裂,眼眵昏。從古時哉去速,鄹人子、反袂傷麟。望家山何在,袞袞已鞶纓。欲剗還生。猛堪驚。
膏肓危病,寧有藥,針匕具,獻無門。荊州啟,條舊書,漢將軍。已不存。便合囊封去,倉庾地,尚間關。此不用,心溫有,恐無幹。人世歡哀數耳,天或者、又假人言。又一番春盡,高柳暗如雲。夢斷重閽。
--------------------------
嶽飛終生編年簡史(從19歲開始,基本上冷兵器年年戰鬥,有的是月月有戰)
(本回基本為轉載文字,很長,約1萬三千字。基本直接截取自百度百科《嶽飛》等,有少許增刪改動排版。)
湯陰縣,漢《山海經·西山經》載:“上申之山,湯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北魏《水經注》載:“蕩水出縣西石尚山泉,流經其縣……縣因水以取名也。”古文蕩、湯一字也。
(1103年,0歲)出生: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1103年3月24日),嶽飛出生於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河南湯陰縣)東30裏的菜園鎮嶽家莊的一個普通農家。嶽家莊,前麵有河(湯河),後邊有崗(雙鳳崗)。距湯河1裏。
(約1108年,5歲)水缸逃難:嶽飛五六歲時,夏季連續十多天雨水,湯河水溢。嶽父(嶽和)將嶽母(姚玉珠)和嶽飛放在一水缸中,村落被衝沒(明初山西程氏人家遷此建村,改名程崗村)。嶽母和嶽飛順湯河水勢,漂流彙入到衛河,最終在嶽家莊東邊七十裏外的內黃縣石盤屯鄉三家村(張、王、湯三姓村,後改為麒麟村)的村南四裏處,被日夜看守衛河堤壩、防止潰堤的三家村村民所救。後被王員外、何夫人一家收留,縫補度日。洪水過後,嶽家莊已毀,一片水窪,但有幸存者。嶽飛的爹爹嶽和,打聽到母子在三家村,帶著嶽飛的弟弟嶽翻,租田度日。嶽飛20歲時,嶽和病故。嶽母(約1066-1136年)。嶽飛上有五個兄弟姐妹(有身故的),有一舅舅姚某,有一甥婿高澤民。
(約1110年—1121年,7歲到18歲)讀書學藝:嶽飛少年時期,為人沉厚寡言,常負氣節。喜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等書。曾拜周同為師,學習騎射,能左右開弓。不久周同病故(葬三家村南),嶽飛每逢初一、十五,都親到墳上祭奠。嶽飛之後又拜陳廣為師,學習刀槍之法,武藝“一縣無敵”。嶽飛生有神力,不滿20歲時就能挽弓三百宋斤,開腰弩八石,“時人奇之”。
--------------------------
(1122年,19歲)一從軍劉韐“敢戰士”:宣和四年(1122年),河北官員劉韐於真定府(河北正定縣)招募“敢戰士”以禦遼。嶽飛應募,經過選拔,被任命為“敢戰士”中的一名分隊長。20歲的嶽飛自此開始了他的軍戎生活。賊寇陶俊、賈進在相州作亂,嶽飛請命前去除害。嶽飛表現突出,帶領百騎騎兵,用伏兵之計,生擒二賊以歸。
(1125年,22歲)二從軍平定軍騎兵,擢為偏校:同年,嶽飛的父親嶽和病故。嶽飛辭別劉韐,離開軍隊,趕回湯陰為父親守孝。宣和六年,河北等路發生水災,嶽家生計艱難,嶽飛為了謀生,前往河東路平定軍(山西平定縣)投戎,充當騎兵效用士,不久被擢為偏校。
嶽母刺字“盡忠報國”(1126年,23歲):
(1126年,23歲)靖康元年,太原、平定軍失陷後,從平定軍突圍回到家鄉的嶽飛目睹了金人入侵後人民慘遭殺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憤慨,意欲投軍,又擔憂老母年邁,妻兒力弱,在兵亂中難保安全。嶽母姚玉珠,識字不多,得知國恥、鄰居慘事,在嶽飛背刺‘盡忠報國(後世演義為‘精忠報國’)’四大字。希以“拯救北方百姓於水火”為首要,報國恨家仇,遇事能忍則忍。
佛教有句話,叫神通不及業力。個人武藝再高,也能力有限。但悟透了戰陣之計,就能萬人敵,收複中原。無論什麼情況下,都能考慮到北方的百姓們。金國勢大,南宋集聚所有力量,都不一定打敗、消滅金國,更別說經常出現官民相壓、將士相欺、將帥內鬥、文武相輕、君臣相爭。所以要文武兼備、剛柔並濟。有時要忍忍忍,放下一切個人恩怨之情、名利之心,爭取南方一切力量,收複中原,救百姓們於水火。
嶽飛再次投軍。
--------------------------
忍一:前妻兩次改嫁(1126年-1129年)
前妻劉氏
嶽飛16歲時與劉氏成婚(1119年),生雲、雷二子。嶽飛從軍抗金(1126年),讓劉氏照顧母親,她卻兩次改嫁。劉氏後嫁與韓世忠軍中一押隊,(1138年)韓世忠讓嶽飛來取劉氏,嶽飛隻“差人送錢五百貫”而已。
(《會編》卷二〇七:飛執兵權之日,遣使臣王忠臣往楚州韓世忠處下書,得回書,欲歸。臨行,世忠囑之曰:“傳語嶽宣撫,宣撫有結發之妻,見在此中嫁作一押隊之妻,可差人來取之。”忠臣回,密報飛以世忠語,飛不答。世忠上聞,飛奏言:“履冰渡河之日,留臣妻侍老母,不期妻兩經更嫁,臣切骨恨之。已差人送錢五百貫,以助其不足,恐天下不知其由也。”上令報行。)
後妻李娃
李娃(1101—1175),字孝娥,與嶽飛在戰亂中相識,兩人應在建炎二、三年間結婚[20](1129年,時李娃約28歲)。嶽飛從不納妾,與李娃感情和睦,生有霖、震、靄(霆)三子。夫遇害後,李娃隨家眷流放嶺南,仍堅持將兒孫撫養成人。冤獄昭雪後,李娃與三個兒子一道北歸,終年75歲,葬於江州(今江西九江)。
(1126年,23歲)三從軍劉浩隸屬宗澤,遷修武郎、武翼郎:嶽飛牢記母親教誨,忍痛別過親人,投身抗金前線。靖康元年(1126年)冬,康王趙構到相州,於十二月初一日開河北兵馬大元帥府,嶽飛隨同劉浩所部一起劃歸大元帥府統轄。嶽飛奉劉浩的命令,帶一支三百人的騎兵小隊往李固渡進行偵察,在侍禦林與金兵遭遇,嶽飛殺死敵將,擊退金軍。[27]在滑州南的遭遇戰中,嶽飛奮勇當先,又以百騎殺敗金軍。嶽飛隨劉浩部隸屬宗澤,這是他初次成為宗澤的部將。宗澤率部眾進軍開德府(河南濮陽),與金軍十三戰,每戰皆捷。嶽飛英勇奮戰,以軍功遷為修武郎。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嶽飛隨軍轉戰曹州(山東菏澤市南),他揮動雙鐧,身先士卒,直貫敵陣。宋軍以白刃近戰打敗金軍,追奔數十裏。嶽飛因功遷武翼郎。劉浩的兩千兵馬進駐廣濟軍定陶縣(山東定陶)柏林鎮後,元帥府又命他改隸黃潛善,不再讓宗澤指揮此軍。這時黃潛善掌握著三萬六千人馬,卻隻知保存實力,按兵不動,使隻有二萬五千人的宗澤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宗澤雖取得了一些勝利,隊伍卻也有不少損耗,難以傷及金軍元氣。
(1127年,24歲)革除軍職、軍籍:“靖康之變”,北宋滅亡,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趙構即位。趙構采取黃潛善等避戰南遷的政策,預備南行“巡幸”,欲退避到長安、襄陽、揚州等地。時年25歲的嶽飛得知這個消息,[43]不顧自己官卑職低,披肝瀝膽,向趙構“上書數千言”,然而,他的耿耿丹心隻換得“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八字批語,並且被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
(1127年,24歲)四從軍張所,借補修武郎,升統領、統製,隸於王彥:嶽飛的抗金決心並未因此動搖。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嶽飛渡河北上,奔赴抗金前線——北京大名府,經河北西路招撫使幹辦公事趙九齡推薦,會見了當時“聲滿河朔”,正多方收攬英才抗金的招撫使張所。這是他第四次從軍。張所知悉嶽飛的遭遇後,十分同情,便留他“帳前使喚”。由於嶽飛的非凡見識、高超武藝,張所終於決定破格提拔他。先是“以白身借補修武郎”,繼而又升為統領,後又升為統製,分隸於名將王彥部下。趙構、黃潛善、汪伯彥等為了向金人乞和,有意打壓朝中的抗金力量:先是堅決主張抗金的李綱被罷相,繼而張所也因從前曾彈劾黃潛善而遭貶謫發配嶺南,最終死於貶途。被張所派去收複衛州等地的王彥、嶽飛一軍,也因河北西路招撫司的撤銷而成為孤軍。
--------------------------
忍二:生死之大恐怖
(1127年,24歲)嶽飛懷疑上司王彥怯戰,違反軍紀,兩人分手:王彥駐軍衛州新鄉縣的石門山,顧慮金軍集結,因此謹慎出戰。嶽飛有些年少氣盛,責備王彥膽怯,率領部下擅自出戰,攻占新鄉縣,俘金軍千戶阿裏孛,又擊敗萬戶王索。金軍誤以為王彥、嶽飛軍是宋軍主力,於是抽調各路人馬,雲集新鄉,準備與宋軍決戰。王、嶽軍僅七千人,被金軍圍困,在突圍中潰散了。嶽飛突圍後,又在侯兆川遭逢金兵,他率部死戰,負傷十餘處,終於成功退敵,轉戰太行山區。嶽飛聽聞王彥組織起了“八字軍”,親自登門謝罪,但王彥不願收留,嶽飛於是自行率部戰鬥。一次戰鬥中,嶽飛所部俘虜金將拓跋耶烏。不多日又遭遇一股金軍,嶽飛令兵士虛張聲勢,自己持一杆丈八鐵槍,刺死敵酋黑風大王(奧敦紮魯),迫使金人暫時退卻。宗澤委任王彥為“製置兩河軍事”,王彥便派人命嶽飛所部“赴榮河把隘”。
(1127年,24歲)再歸宗澤,由踏白使、統領、恢複統製。宗澤北伐奏章二十四次,趙構未同意,背疽發作,含恨離世:嶽飛和王彥難以共事,便決定率領部伍南下東京開封府,再次接受宗澤的領導。貴宗澤珍惜嶽飛的才幹,體諒他的愛國之心,原諒了嶽飛的違反軍紀(指率隊離王彥之事),留在營中聽候差遣。炎元年十二月(1128年1月),金軍大舉南侵,進犯孟州汜水關。[60]宗澤即派嶽飛為踏白使,讓他率領五百騎兵前往偵察。嶽飛在汜水關一帶擊敗金軍,凱旋後,即被宗澤任命為統領,不久又提升為統製。建炎元年(1127年)冬到建炎二年(1128年)春,金國分兵三路全軍出動,在東京開封府所屬及其毗鄰的州縣,宋金兩軍進行了劇烈的拉鋸戰。嶽飛在滑州城附近的胙城縣、黑龍潭、官橋等地作戰,均表現突出,頗有戰功。建炎二年(1128年)四月以後,天氣開始炎熱,金軍撤退,宗澤準備北伐。王彥的八字軍奉宗澤之命移屯滑州。五馬山的首領馬擴也攜帶信王趙榛的信前來東京留守司。宗澤和王、馬等人共同製訂了北伐的計劃。這年六月止,宗澤上陳述恢複大計的奏章達二十四次,但始終沒有取得趙構的支持。年近古稀的宗澤再也支援不住,背疽發作,於七月初一含恨離世,臨終前仍然高呼:“過河!過河!過河!”
(點評:成長的代價。時嶽飛24歲,血氣方剛,求戰心切些;王彥38歲,未慮勝先慮敗,消極些。兩人後來事跡證明,都是一心為國為民。王彥作戰也很有本事,很多軍國大事上預判很準,但比較講究先請示再行事,脾氣比較倔,先後扭轉不了兩任上司的錯誤,多次請轉為了文職,振興地方經濟。紹興九年(1139年),王彥病死於任上,鬱鬱而終,時年五十。)
(1128年,25歲)歸公事閭指揮,因功轉武功郎:建炎二年(1128年)秋,金太宗完顏晟下令發動對宋戰爭,一要擒拿趙構,二要攻取陝西。八月,主管侍衛步軍司公事閭勍命嶽飛去汜水關禦敵,兩軍對陣時,嶽飛用箭射殺金將,宋軍乘機進攻,擊退金軍。嶽飛又奉命屯軍汜水縣東的竹蘆渡,與金軍相持。當時宋軍糧草將盡,嶽飛用疑兵之計打敗金軍,因功轉武功郎。
--------------------------
忍三:受排斥異己的上命,違心對抗同僚
(1128年,25歲)歸杜充指揮,因功升武經大夫、武略大夫、武德大夫,授英州刺史: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嶽飛奉東京留守司的命令從西京河南府返回開封。杜充出於排斥異己的動機,命飛向守城將領張用、王善襲擊。時王善駐紮城東,張用駐紮城南,嶽飛、桑仲、李寶諸人駐紮城西,均負有守衛京師重任。嶽飛不願自相殘殺,婉言推辭,但杜充以軍法問斬相威脅,勒令嶽飛出兵。嶽飛有以往擅自脫離王彥的教訓,無法抗命,隻能出戰,在南熏門之戰中,以八百人擊退張、王部數萬人,以功升武經大夫。杜充又派馬皋等繼續追擊張、王部,卻被打敗。王善攻打淮寧,張用不從,引軍離去,自此成為遊寇,後終被嶽飛收降。自春至夏,嶽飛隨陳淬多次與王善作戰,王善率部東流西竄,最後降金。嶽飛因多次戰功先後轉武略、武德大夫,授英州刺史。二月初三日,南遷揚州的宋高宗得到金軍攻陷天長軍(安徽天長)的消息,驚慌失措,落荒逃至杭州。五月,苗劉兵變被鎮壓後,高宗移駕建康。就在高宗移駕建康時,杜充借“勤王”之名,行脫離危險之實,準備離開開封,前往建康。嶽飛向杜充苦諫,杜充不聽。嶽飛無奈,隻得率軍隨之南下。趙構對杜充撤離開封、放棄北方疆土的舉動不加責罰,反而還命他負責長江防務,升任右相。杜充向朝廷上報“督師詣采石防守”,卻深居簡出不做準備。嶽飛入杜充寢閣,苦勸再三至於流涕,但也無濟於事。聽到金軍渡江的消息後,杜充才派都統製陳淬率嶽飛、戚方等將官統兵二萬奔赴馬家渡,又派王??的一萬三千人策應。陳淬率軍力戰,嶽飛率右軍和金國漢軍萬夫長對陣,王??卻不戰而逃。陳淬戰死,諸將皆潰,嶽飛苦戰無援,整軍退屯建康東北的鍾山。杜充又棄建康,逃往真州,不久降金。建康失陷。馬家渡之戰後,嶽飛決定脫離杜充,獨自轉戰後方。時嶽飛的部下有叛逃者,嶽飛向他們慷慨陳詞,士卒皆被感動,願隨嶽飛作戰。
(1129年,26歲)杜充投敵,嶽飛在敵後收攏潰軍,六戰皆捷:杜充投敵,宋軍紛紛潰散。潰軍中一些北方將領不願再戰,欲推舉嶽飛為主帥,一同投金。嶽飛假意應允,乘其不備,帶親信數人與之相鬥,一連擊敗數十人;嶽飛又對眾軍嚴肅訓誡了一番,眾皆心悅誠服,軍心遂定。完顏兀術占領建康府後,親率主力追趕趙構。趙構由越州逃向明州,隨後又從明州乘船,逃到海上避難。完顏兀術由建康進軍,接連攻下溧水、廣德、安吉、湖州,直取杭州,嶽飛則領軍在其後方,伺機給予痛擊。嶽飛遣劉經率兵千人夜襲溧陽,順利攻克了被金軍占領的溧陽縣城。嶽飛又親自領軍轉戰廣德境中,六戰皆捷。駐軍廣德軍的鍾村,軍糧用盡,將士忍饑,卻不敢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