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官術網:
[=====神印王座=====]元始天尊端坐雲床,麵皮不動,心中卻著實懊惱。隻要想想白玉如意中損耗一空的教化功德,他對佛門的憎厭便愈盛幾分。然事已至此,唯願所謀之事順天應人,終究不負聖望。
若問因果緣由,當從商周時期神仙殺劫說起。
鳳鳴西歧,封神劫起。其時人闡勢弱,佛門衰微,唯截教獨大,有萬仙來朝之盛況。
元始聯合人教太上老君,說動接引.準提西方二聖,相約謀算截教通天聖人以完渡殺劫。結果截教雖然難逃滅教之禍,但西方二聖火中取栗,不但策反收容多名闡教金仙,更強渡截教三千紅塵客,由此奠定佛門興盛之基。
太上.元始心中雖恨,奈何殺劫已過,無端尋釁終是枉然。
直到千年之後巫族重新出世,太上方窺得一線天機,於是在春秋戰國年間攜截教多寶道人西出函穀關,化胡為佛,立小乘佛教,欲分佛門氣運。孰料西方二聖棋高一招,隱大乘,興小乘,迎多寶歸於淨土,授佛主尊位,為多寶如來。二聖自身則隱退西方極樂世界,待勢起複。
多寶道人本為截教首席大弟子,封神劫中為太上擒獲,佯順隱忍保得性命,又豈肯甘心為人闡兩教利用?他繼佛主位後,不但致力於佛經東傳,而且結好玉帝昊天,陰使手段對僅餘人闡兩教的道家玄門多方打壓。這固然有抑道興佛的需要,但是何嚐沒有替截教出一口氣的意思?
因緣際會之下,佛門真正在東土紮下了根基。
大唐貞觀年間,小乘佛門盛極一時。接引.準提開始謀劃大乘佛教東傳,遂有西遊之事。
其時天道大勢俱在佛門,太上.元始縱有不甘,然無那回天秘術,隻徒增煩惱而已。
西遊功成,佛教兩支合一,氣運果然大盛。但見佛光照地,金花漫天,更有禪吟聲聲,隨風直傳九天雲外。此時光景,其狀尤盛截教當年。
太上見大勢難違,便專心煉丹悟道,以待時勢。
元始卻素有雄心,怎肯認輸似的蛩伏?他日夜演算天機,終於在因果牽纏之下,覷得佛門一處破綻,多方推演,確認無誤之後,他以先天至寶盤古幡混淆了天機,將手中的立教聖器白玉如意打入虛空。
元始這一番動作,最終將三界生靈都卷入局中,並引發開天以來最大因果,導致萬靈歸宗,天道重列。如此種種,卻非此時的元始所能預料的了。
原來,佛門盛則盛矣,卻和被滅的截教有同樣的罩門,就是沒有足以鎮壓教門氣運的先天靈寶。剛不可持,盈不可久。接引.準提俱有大智慧,怎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二聖無奈,最後參考截教的萬仙大陣,創出千仞浮屠大陣,此陣分合如意,論及鎮壓氣運的功效尤在截教萬仙陣之上,隻是布置起來繁瑣至極。
道祖有言,封神劫後,眾聖非無量量劫不得出世。如此一來,佛門中為千仞浮屠大陣往來奔走的便完全成了那些能獨當一麵的佛陀菩薩最新章節魔物娘手冊。這其中,自然包括原來闡教的慈航道人,如今佛門的慈航普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觀音看來溫淳可親。實則心氣極高,乃是不甘人下之人。當年闡教五大金仙叛道入佛,燃燈.懼留孫俱成一方佛祖,而他與文殊.普賢三人卻僅的菩薩功果,隻因這是接引佛祖的安排,觀音便有不滿,也不會多言召禍。然而終究意氣難平,是以觀音一入佛門,即發下救苦.救難.觀世音三大宏願,立誌即使做菩薩,也要做最強的菩薩。
宏願證道法門傳自準提聖人,乃借功德與天道結下契約,修行問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易行,雖然稍嫌根基不穩,然以功德入道,卻並無那後顧之憂,所以不失為佛教無上法門。
觀音既發大願,自然不免身入紅塵,積修善功用以還願修行。
卻說觀音某日神遊之際,忽見一牧童從一樵夫手中救下一條白蛇,三者皆靈光隱隱,一看就是根性深厚之輩。觀音默算因果,得知牧童與白蛇此次世劫過後即有累世姻緣之份,樵夫卻天緣注定要做那三世惡客。觀音至此心中一動,立時有了計較,她收得那樵夫為記名弟子,賜名法海;又作無意中點化了白蛇,使其成妖修行,一千五百年後,白蛇化得人形,方能與牧童重續前緣;至於牧童本身。則在那紅塵中轉世輪回,曆盡劫數。
觀音此番舉動當然不會無的放矢,她謀算深遠,實要借法海之手於一千五百年後牧童白蛇姻緣之際巧施手段擢取最大功德,並順勢完結自身與天道之間發願修行的諸般因果。
所謂佛渡世人,但渡一凡骨豈能與渡一靈胎相提並論,且道祖有言,大勢不改,小勢可易,觀音此舉雖嫌處心積慮,然與大勢無礙,自有佛門氣運眷顧,注成大功。恰逢此事後不久,佛旨有令敕建千仞浮屠大陣,此陣需耗靈材暫且不論,單是壓陣靈物的找尋便讓漫天神佛大費周折。觀音初時也是憂心,但掐算後即安坐禪台,無它,牧童白蛇之事大可施行一石二鳥之法,既全了大願因果,又得了壓陣靈物。此謀若成,將與牧童白蛇有大防礙之處,但為了佛門氣運,觀音卻顧不得許多了。
福兮禍所伏。觀音一心皆為佛門打算,孰不知因果牽纏之下,竟落入了元始天尊的轂中。
元始天尊以大神通抽取牧童轉世之身許仙的一半真靈,用白玉如意護持送入下界輪回。自元始收回如意算起,堪堪曆劫一十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