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進退不憂,成敗不亂 遠離浮躁心態,提高心理素養(1 / 1)

第九章 進退不憂,成敗不亂 遠離浮躁心態,提高心理素養

浮躁的心態其實是一種不健康、不理智的情緒狀態。從另一個層麵來看,其實就是一種不良的心理疾病。環顧複雜多變的社會,各種名目繁雜,誘惑不斷,難免給我們的思想、心靈帶來更多的負麵影響,在一定的程度上客觀地給浮躁心態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及必要的發展條件。但是這也並非絕對。一個人是否能輕易地被浮躁的心理所籠罩,關鍵在於這個人的理想與情趣是否高尚,看他是否能夠把握住自己,是否能夠鑒定自我內心的真實。要不為誘惑所動,不因疑惑而感到迷茫,始終能夠耐得住寂寞。麵對複雜的社會,千萬不能因此而讓自己的內心世界也隨之發生變化。需要不斷加強鍛煉的是自己“心平如鏡”的狀態,漂不得,浮不起,要始終以沉穩、踏實、認真的麵貌,活出最真實的自己。

然而,可能會讓我們感到失望的是,有些東西,並不是自己堅持了就一定能夠達到自己心中所想。它不會配合你的思想,也不會完全按照你的步驟進行。有時候,這種浮躁的感覺就像一陣狂野的颶風,吹散了自己內心原有的寂靜;有時候就就像老天狠狠拋下來的冰雹,擊碎了原本美好的夢想。

而如果你不去包容這些,一旦過於浮躁,就會出現嚴重的危險。這樣的危險如同河麵上剛剛結起來的薄冰,隻需要一丁點的力氣,就會在瞬間坍塌下去,如果再施加力氣的話,隻會看到更慘烈的結局。

盡可能地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果能達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謝;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般的心境,那麼世間的萬事萬物都不可能成為阻礙自己內心的不良因素,相信定會超脫地存活於這個世界,也必定能夠擁有一顆無人能及的平常心。

在佛家的眼裏,隻有具備平常心的人才可以參禪修行。因為修行的首要條件就必須戒浮躁,所以各處的寺院、尼庵都製定出了相當多的清規,需要人們潛心“修”行,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出家的人都會時刻要求自己抱持一顆不與人爭,不與人怒的“清”心。

炎炎夏日,做保險經紀公司的王偉,一副時髦的打扮去海邊旅遊。來到海灘之後,他為自己尋到一處相對比較人少的地方。這時,他看見在離自己不遠的地方躺著一位似睡非睡的老漁夫。

而那位漁夫看上去衣衫襤褸,可以算得上是一個貧窮的人。但是從體形來說,他體格健碩,而那天也正好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王偉對於這位沒有出海的漁夫行為有些不解。他走到漁夫麵前對他說:“像這樣好的天氣,你若是能多出幾次海的話,那麼每天的捕魚量一定會增加,而所有的經濟收入也會相應地增加,日積月累,總有一天,你一定能夠擁有一筆可觀的財富。”

原本他隻是單純地想說服漁夫多出海,多捕魚,多掙點錢。但是自己卻沒能抑製住激動的情緒,他繼續說:“你要是能有足夠多的錢,就可以悠閑地躺在這裏,在陽光下打瞌睡,眺望迷人的大海。”而這位漁夫聽罷,哈哈大笑道:“你說的那些,難道我現在沒有擁有嗎?其實我一樣也沒少呀。我現在就是悠然地坐在海邊,吹著海風,曬著太陽,難道不是嗎?如果沒有你在這裏打擾我的話,或許我已經沉沉地睡去了!”

凡事都應該有個度。人本來就是平常人,那麼平常人就應該做平常事。平常事就應該平常心對待。平常心本身就是一種境界,在達到這種境界之前,必須經曆艱辛而又坎坷的曆程。平常心不單需要有大海一樣的氣度,它還需要有穩重如山的氣場。無論是處在狂風暴雨之中的搖曳,還是麵臨驚濤駭浪般的驚怵,或者是鬆林翻滾般的起起落落。若能達到如此的胸懷,再去實踐人生,必定無所畏懼。當人們麵對困難而絕不退避的時候,相信也一定可以做到淡然地麵對人間的是是非非,在保持自我內心寧靜的同時,也能對理想有所追求,對生命有所敬畏。

平常心是一種處變不驚的泰然自若;也是不因榮辱而妄生喜憂的恒心;是能涵天容地的寬厚大度之心;是處世做事不勉強不逾矩的自然之心;是消除一切畏懼的自信之心;是告別浮躁緊迫的從容之心;是可以長久地感悟安然寧靜的返璞歸真之心。

這些道理其實也是智者的智言。人生苦短,名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要一味地追逐名利的東西而忽略了內心真實的感受,越是注重身外之物,內心就會變得越發的浮躁。這些隻會給我們增加不必要的負擔,倒不如輕裝上陣,隨遇而安,做一個平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