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律自省,積極向上 一味忍讓不可取,適時反擊理應當(1 / 1)

第三章 自律自省,積極向上 一味忍讓不可取,適時反擊理應當

有些人在生活中總是本本分分、規規矩矩,他們在工作上也一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他們潔身自好,幾乎說每個方麵都做得很好,而且從某種程度上看,也算達到了社會規範的基本要求。

這些人,在領導眼中往往也算是比較忠誠的服從者,在同事心中也是近乎完美的好人形象。但是,一次次的誇獎背後,卻有著他們訴不完的苦衷與委屈。很多時候,他們都是在吃啞巴虧。那麼,為什麼好人沒有得到相應的報償卻得到如此的“禮遇”?這種看似不正常的現象其實在我們身邊很普遍地存在著。究其症結,隻是因為好人們一味的忍讓使得他們在本該享受自己權益的時候靜靜地低下了頭,當他們本該擁有屬於自己的獎勵時默默地走開,因為他們的忍讓,因為他們的怯弱,原本屬於他們的一切就這樣與他們失之交臂。

猶太人的經商之道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因為在他們做生意的時候是絕對不允許出現模棱兩可或者是馬馬虎虎的態度。尤其是在他們討價還價的時候,更是如此。他們對於自己獲得的利潤,計算的非常仔細,就算是一分一厘,都會很清楚的放在心裏。隻要是他們認為自己該賺這麼多,就不會因為顧客再三的討價還價而減少賣價。

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自己也經常去買東西。如果賣方以他的價錢賣給我們的話,我們總不會按照他給出的價錢買,我們肯定會以低於報價去和老板砍價。如果老板很爽快地答應按照我們的出價拿貨的話,也許我們還會繼續和老板砍價錢,這也許就是買賣難做的關鍵。有些做小生意的,本來就是小件物品,批發價就低,賣價也不會太高,但是一些想買的人還一味的希望老板再低一些。

單純的忍讓,有時候就意味著自我原則的喪失;單純的忍讓,有時候意味著自我人格的辱沒;單純的忍讓,有時候意味著我們的軟弱可欺;單純的忍讓,有時也意味著將要麵臨步步緊逼的危險;單純的忍讓,也許就意味著自己即將深陷絕境之中。

人們普遍存在這樣一個觀點:與人“爭”似乎顯得有些不夠道德。因為我們都是接受傳統儒家思想教育的中國人,前人總結給我們的都是“凡事都應以忍為先”;因為道德講究的是無私奉獻,隻講付出、不求獲取的。其實,爭取自己的利益是一個與道德完全無關的問題,在一定意義上是講按勞分配、等價交換的。

有時候的挺身而出、奮力反抗的效果要比忍氣吞聲強百倍。得寸進尺是愚蠢者慣用的伎倆,若對方一再的忍讓隻會助長另一方的囂張氣焰。所以,該出手時就出手,在適當的時候,給他們做出有力的還擊,讓他們明白別人也都不是那麼好欺負的。對於那些得寸進尺的人,忍讓的結果隻能讓他們變本加厲,更加肆無忌憚。

而我們之前一直講的有關“忍”的話題,絕對不是勸告大家都變得怯懦。因為真正的忍需要一種境界,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手段。那些隻是一味的退讓,而不考慮自己真實想法、不思進取的人,如果總是忍來忍去的話,反而會讓他們永遠也爬不起來。

如果你是一位在職場打拚很久的人,無論你身處何位,無論你名聲如何,都應該學著爭取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一味的忍讓不能說明你有多好,這也不屬於道德層麵的東西。巧妙地反擊恰恰證明了你的聰明才智與辦事的能力。也許,你爭取的不僅僅隻是物質層麵上的金錢,更有可能就是你該享受的權益或者你存在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