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風景因你而美麗 第五節淡雅幽靜之西塘
當人們一提到“嘉善水鄉,白牆墨頂,舟影波光”,在這薄霧的暈染下江南古鎮的宣紙自然地映入你的腦海中,這就是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的,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的西塘。當你置身於其中時,在那蒼老的廊棚中、幽深的弄堂中,似乎讓你進入了久遠的曆史中。西塘的確是一座擁有千年曆史的文化古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它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因此,在古代又稱它為“吳根越角”、“越角人家”。
在西塘悠久的曆史中,早在唐宋時期它就已經形成了村鎮。曆史進入元明時期,西塘憑借著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經濟優勢,與發達的水道之便,成為了一座繁華、富庶的大集鎮,與此同時,窯業、米市、食品、製陶業等各行各業也在此日益興旺起來了。古鎮上現存的許多古宅大院,就是當年的先人們,在致富後所修建的。
早年在西塘,人們通行的工具都是以水路工具為主。在半閉塞的環境中,它得以避免了很多外來的騷擾,因此才能將古鎮古樸的風韻保留至今,祖先的遺產也才能很好延續下去。可以說,在中國所有的古鎮之中,西塘的水鄉風貌保存得是最完整的。
西塘的河流縱橫,綠波蕩漾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的寫照,清晨的小橋流水上薄霧似紗,而到傍晚十分,在夕陽的斜照中漁舟扁扁,炊煙生生。在這淡淡幽幽的生活寫照中,西塘的水鄉情結,自有一種清靈脫俗的逸致和風韻。夜幕初降之時,在西塘的河流上泛舟而行,船上置一壺好酒,擺上兩盤菜,與三兩好友共敘人生。此時,站在船艙外搖櫓的女子,青衣布衫,歌喉輕展,婉轉悠揚,此情此景宛然複古之風,正是人間之美景!
從地理位置上看,西塘瀕臨著大運河與太湖,期間九條河道將全鎮分劃成八塊,而五福橋、臥龍橋、環秀橋、送子來鳳橋等眾多的石橋又把分劃成八塊的小鎮串聯在一起。當你漫步在街市河邊時,會發現,走來走去幾乎都是石橋、小弄與廊街。在這小鎮中,處處都是碧波蕩漾,而家家又是臨水而居,這種如水般柔軟而美麗的生活,讓西塘有了“東方威尼斯”的美譽。
西塘是一座坐落在水網之中的小鎮,因此這裏的居民惜土如金。無論他們是在修建商號、民居還是館舍時,在建造的麵積都會寸寸計較,盡量將房屋之間的空距壓縮到最小的範圍內。因為這個緣故,在全鎮上就出現了又深又窄的120多條弄堂。其中最長的超過百米,而窄卻不到1米。這種建築風格形成了西塘弄堂中“一線天”的獨特景觀。與此同時,弄堂的名稱也是根據古鎮商貿的特色而得名的,期間的米行埭、燈燭街、油車弄、柴炭弄、石皮弄,這些名稱都是與當年的商貿、建築直接聯係在一起的,著實成為了小鎮的一大亮點。
除此之外,西塘與其他的水鄉古鎮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廊棚。西塘在臨河的街道上都修建著這種特有的廊棚,他們的總長已經達到了千米之長,如同頤和園的長廊一樣的連綿不絕。昔日的水鄉農家以河為道,以舟代步,因此很多的交易都隻能在船靠岸後再進行。這種特點正是廊棚形成的主要原因。這種連接河道與店鋪的,既可遮陽又可避雨的特殊建築,自應運而生之日起就代代傳承,相沿至今。如今,西塘保存的1300多米之長的廊棚,已經變成了當代人賞古、探幽的絕好去處,而在夜色之中,它又是最吸引人視線的一處景觀。
在打開西塘曆史文化,不能不提到的是“南社”。“南社”是一個革命團體,它是在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革命的浪潮激蕩下湧現出來的,它主要是以文字鼓吹反清革命,以此來提倡民族氣節,鼓舞世人推翻封建的清王朝統治,從而建立民主共和政體。“南社”是於1990年11月在蘇州秘密成立的,吳江著名詩人柳亞子,是它的發起人。
“南社”在柳亞子的領導下與同盟會互相呼應,成掎角之勢。當時在京、滬、蘇、浙、湘各地報紙上,甚至南洋等地不少的報紙上,都是由“南社”的社員所掌握著,可想而知,其聲勢之浩大。當在大革命的浪潮中,“南社”卻遭到了四分五裂的結局,而在西塘的一班詩友們,又組織了“胥社”。“胥社”延續了“南社”的宗旨,成為“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組織。“胥社”時期,所做詩文的絕大多數,都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如今,這些保留下來的詩文與他們的“宗師”柳亞子,在西塘遺留下來的90首詩文一起,成為了西塘的千古絕唱。
小小的江南古鎮,在悠揚的流水中用自己的情懷,述說著對民族的愛;在幽幽長長的廊棚中用古樸的色彩,展現著自我獨特的風姿;在千姿百態的弄堂中用樸實的生活,繼續著西塘人的傳承。這就是西塘,一個美麗多姿的地方、一個值得一去的地方、一個流連忘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