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海戰趣聞 南北極之爭
1.南極爭端及其法律地位
南極大陸是地球上6塊大陸中最後被人們發現的一塊大陸,因此它有地球的“第六大陸”之稱。南極大陸麵積1239萬平方千米,島嶼麵積158萬平方千米,合起來成為南極洲。南極洲位於地球的最南端,四周為一片連續的海水所包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南大洋。南極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年平均氣溫在零下25℃,在極點附近的平均氣溫為零下49℃,在寒冷的季節可達零下80℃以下。19世紀以前,這裏幾乎沒有人類的蹤跡。19世紀末早期的南極探險者們揭開了這塊神秘大陸的麵紗,此後一支支探險隊相繼進入南極,打破了南極的寧靜,也給南極帶來了主權紛爭。
南極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磷蝦是世界上尚未開發的蘊藏量最為豐富的生物資源,最高估計量為50億噸,也就是說地球上的人平均每人可擁有一噸磷蝦;鯨類以藍鯨、須鯨和南方露脊鯨為主,現在約有30萬頭;此外南極的海豹、企鵝、魚類、海鳥、龍蝦、巨蟹和海草資源也很引人注目。南極礦藏含量非常豐富。1966年,前蘇聯地質學家在查爾斯王子山發現了70米厚、100多千米長的帶狀磁鐵礦。僅這一地區的鐵儲量就可供全世界使用200年。隨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也在南極其他地方發現了鐵礦。但是為了保護南極這塊最後的淨土,國際社會決定在50年內禁止開采南極礦產資源。南極大陸又是世界上平均高度最高的大陸,平均高度為2350米,內陸高原的平均高度為3700米。其實它的高度主要是冰形成的,如果剝去上層的冰,其高度將降低很多。所以南極大陸又是世界上淡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冰的平均厚度為1700~1800米,大陸內儲藏冰的體積為2400萬平方千米。所以說南極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倉庫,世界上70%的淡水集中在南極。
1908年英國第一個宣布對南極大陸西經20°~80°的扇形地域擁有主權,並成立福克蘭群島屬地。1923年英國又代表新西蘭對東經160°到東經150°的南極扇形地域提出了主權要求。以後又代表澳大利亞對東經45°~136°和東經142°~160°的兩塊扇形地域提出主權要求。英國的這一做法使得很多國家相繼效仿。法國1924年將阿德利地(東經136°~142°)劃歸法國管轄,並於1938年將其範圍擴展到南極點。挪威1939年正式對南極的德羅寧·莫德地(西經20°55′東經45°)提出領土要求。智利、阿根廷也於20世紀40年代對南極大陸提出了主權要求。由於離南極最近的國家智利和阿根廷對南極的主權要求區域大部分與英國要求的地域相重合,三國之間的矛盾迭起,衝突不斷。50年代初在南極曾發生過小規模武裝衝突和武力行為。英國曾因此在1947年和1955年兩度上訴國際法院,但智利和阿根廷認為南極本來就是他們的領土,拒絕國際法院審理此案。
超級大國美國和前蘇聯本來也想在南極占上一席之地,但經過仔細的考察之後發現,南極剩下的無人問津的區域既貧瘠又難進入。所以他們幹脆宣布不承認任何國家對南極的主權要求,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廣闊的南極大陸上隨便活動了。另外,日本和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也曾宣布過部分南極區域歸他們管轄,但二戰以後都放棄了。
由於南極大陸領土的紛爭導致了各種矛盾的激化,如果主權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南極有可能成為國際紛爭的對象和場所。這就要求有一個國際條約來緩解各種矛盾和紛爭。於是製定了“南極條約體係”。
“南極條約體係”指什麼
1958年6月起,來自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新西蘭、挪威、南非、英國、美國、前蘇聯等12個國家的代表經過60多次起草會議,最後於1959年12月1日簽署了《南極條約》,並於1961年6月23日正式生效。1964年舉行的第三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上通過了《保護南極動植物議定措施》。1972年訂立了《南極海豹保護公約》,並且為了解決在管理南極特別是保護區過程中出現的分歧,在第七屆南極條約協商會上建立了“南極特別科學興趣區”。目前已經建立了25個特別科學興趣區。另外,1988年又通過了《南極礦物資源管理條約》。以上這一係列法律製度稱為“南極條約體係”。
2.北極海域爭端
北極地區通常是指北極圈以北的區域,包括北冰洋的絕大部分水域、格陵蘭島、冰島等島嶼及歐亞大陸、北美大陸的北部區域,總麵積約2100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麵積接近800萬平方千米。
自16世紀起,北極就像一塊磁鐵一樣吸引著探險家們,至19世紀末有數十個國家的上千名探險者在北極留下了蹤跡。進入20世紀後,因為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北極不再僅僅是探險家的樂園,其豐富的資源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1937年前蘇聯飛行員在北極建立了第一個考察站,此後各國紛紛效仿,開始了對北極資源的大規模的考察。現在已經探明,在北極的冰雪覆蓋之下儲藏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1/3。此外北極的鐵、鋅、銀、金和鉛礦的含量也十分豐富。這是一筆驚人的財富,使全世界所有的國家對其垂涎欲滴。但是由於地理位置和國家實力的關係,在北極圈內有領土和領海的國家便捷足先登,紛紛在北極占地開礦。享譽世界的芬諾斯勘的亞和亞和科拉半島大鐵礦就是在北極開發出來的,此外北極還有世界上最大的銅—鎳—鈈複合礦基地。
除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外,在軍事上北極地區對周邊國家和全世界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1958年和1963年美國和前蘇聯核潛艇分別在北極冰層下進行了具有曆史意義的航行,並衝破重重險阻在北極點破冰而出。美國人和前蘇聯人以生命作代價在堅硬的冰層下、在兀立的浮冰之間浮出海麵,不僅是為了尋求刺激,而且是用他們的生命驗證北冰洋在戰略上的價值。因為北冰洋海底地形非常複雜,潛艇潛伏在潮溝後麵很難被發現。如果占據了有利地形,進可攻,退可守。所以掌握了北冰洋的地形,就可以說是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凡是有條件參與北極調查的國家都不甘落後,各國都盡一切努力在北極占上一席之地,以期將來在北極問題上取得發言權。20世紀60年代以後,環北極陸基站的數目迅速增多,尤其是以單一學科目標為主的小型站已連片成網。80年代以後,大型的綜合觀測研究站相繼在北極建立起來。90年代,全球極地科學研究邁進了新的時代。1990年,美國、前蘇聯、加拿大、丹麥、冰島、挪威、瑞典和芬蘭8個極地國家發起並簽署成立了非政府的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來協調管理北極事務。隨後又有英國、法國、德國、日本、荷蘭、瑞士和波蘭7國相繼加入。我們的鄰國日本也不惜血本,遠涉重洋,籌劃在北極建立科學考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