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武器精良的現代海戰 鴨綠江(1 / 2)

第五章 武器精良的現代海戰 鴨綠江

鴨綠江古稱浿水、馬訾水,唐朝始稱鴨綠江,是位於中國和朝鮮之間的一條界江,發源於長白山主峰白頭山南麓海拔2300米處的長白山天池,然後流向西南,流經中國吉林、遼寧兩省,在遼寧省丹東市東港附近入黃海北部的西朝鮮灣。全長795千米,其中流經吉林省境界長575千米,遼寧省220千米,流域麵積6.19萬平方千米,中國境內流域麵積約為3.25萬平方千米,鴨綠江入海口是中國大陸海岸線的最北端。鴨綠江是朝鮮境內最長的河流。

支援中東,封鎖金門

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人民解放軍部署在廈門地區的地麵炮兵和海岸炮兵驟然開火,成萬發炮彈飛掠海空,落到金門島國民黨軍隊的陣地、碼頭、機場和營區,爆炸聲震天撼地,一場舉世矚目的封鎖金門之戰揭開了序幕。

炮彈傾瀉到中國福建沿海金門島這個彈丸之地,受到震撼的地區卻包括台灣、中東和美國華盛頓。

當時,中東地區出現了一係列的事變: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人民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人民共和國;黎巴嫩人民反對夏蒙反動統治集團的鬥爭也在勝利發展;美、英為了保持他們在中東的殖民利益,悍然出兵幹涉。美國海軍陸戰隊3個營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附近登陸,英軍空降約旦。至8月8日,美國在黎巴嫩的兵力總數達到1.4萬餘人。

台灣國民黨當局為策應美、英對中東的軍事入侵,連續組織海軍演習,其高級將領接連到金門、馬祖地區活動。台灣海峽的局勢頓時處於緊張狀態。

炮擊金門是一場什麼樣的特殊戰役

1958年夏,台灣國民黨軍連續在台灣海峽舉行軍事演習,金門守軍多次炮擊福建沿海,製造緊張局勢。7月18日,毛主席召集解放軍高級將領會議,決定以實際行動嚴懲蠢蠢欲動的國民黨軍,警告支持台灣當局的美國政府,這就是人民解放軍萬炮齊轟金門的作戰行動。這是一場特殊的政治戰和外交戰,既不是要殲滅駐金門的國民黨軍隊,也不是要攻占金門。根據總部的指示,海軍在封鎖金門作戰中的主要任務是:協同陸、空軍,以海岸炮兵打擊敵人的運輸船和作戰艦艇,控製敵艦船的停泊點和飛機場,壓製敵遠程炮兵陣地;水麵艦艇則在海岸炮兵的協同下,相繼襲擊敵航行和停泊之艦艇,切斷敵人海上運輸線。

封鎖金門之戰分了兩個階段。作戰的第一階段從8月23日起到10月5日止,主要特點是以炮兵為主的陸海聯合封鎖。8月23日17時30分,海岸炮兵6個連,在福州軍區前線指揮部統一指揮下,協同地麵炮兵首先打響了嚴懲金門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岸炮149、150連對在大金門料羅灣停泊的艦船進行猛烈炮擊。岸炮107、160、151、108連對大金門舊城、鶴山等地的敵155加農炮陣地進行壓製射擊。炮擊持續85分鍾,共發射炮彈3萬餘發,其中海岸炮兵發射炮彈2600餘發。

這次炮擊出敵不意,國民黨部隊遭受重大傷亡。金門6個155加農炮陣地全被海岸炮的火力所壓製,“金門防衛部”中將副司令趙家驤和“澎湖防衛部”中將副司令吉星文被擊斃,另兩名少將被擊傷。

在封鎖金門之戰中,人民海軍海岸炮和水麵艦艇部隊不斷地給國民黨艦船以致命打擊。8月24日,國民黨“台生”號、“中海”號等10餘艘艦船停泊在大金門料羅灣錨地。根據指揮部的指示,岸炮150連和149連首先炮擊“台生”、“中海”號。“台生”、“中海”號與其他艦艇倉皇外逃,6艘魚雷艇即從待機點出擊。當魚雷艇隊分成兩組,分別衝到距“台生”號、“中海”號1鏈時,敵艦船慌忙開炮,但這時魚雷艇已經發射了魚雷。“台生”號中雷沉沒,“中海”號遭到重創。

9月1日,從馬公駛出一支4艘軍艦組成的護航運輸編隊,試圖對金門守軍進行補給。其中負責運送物資的是1艘“美”字號登陸艦,“沱江”號等3艦負責警戒。人民海軍決定於當天夜晚對敵編隊實施打擊,主要攻擊目標是“美”字號。

戰鬥中,“美”字號出列駛往料羅灣。人民海軍3艘75噸護衛艇集中火力向敵“沱江”號發起攻擊,打得敵甲板上空無一人,機艙起火。“沱江”號被打成重傷,在拖回馬公的途中沉沒。這一仗雖然未能達到打擊“美”字號的預期目的,但給敵護航編隊以沉重打擊,並大大提高了護衛艇的聲望。

金門告急,台灣當局千方百計地“驅使美國直接以軍事行動介入,並肩作戰對抗共軍”。艾森豪威爾在他的回憶錄中也記述了此事,他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分析了人民解放軍的作戰意圖,認為“不管進攻發生在什麼地方,我們看來是必須援助我們的盟友蔣介石了。”但艾森豪威爾又顧慮重重,認為“應當千方百計地避免擴大戰端,除非有絕對的必要。”按照艾森豪威爾下達的“給予一些有限的支援”的命令,美國“把艦隊的航空母艦的力量從2艘增加到4艘”(其中“埃斯克斯”號是從地中海調來的)“所有在這個地區的美國部隊都處於‘戒備’狀態”,“在台灣海峽巡邏的驅逐艦增多了”,“美國部隊奉命做好準備為國民黨到沿海島嶼的供應船隻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