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生活其實很簡單 一次隻做一件事情
那是在1945年4月,泰德·本傑明諾當時還很年輕,正在94步兵師擔任士官,他的工作是為在戰鬥中死亡和失蹤的士兵們建立記錄檔案,還要幫助尋找那些犧牲士兵的遺骸,他必須收集戰友們的遺物,並將其寄給他們的家屬。
這項工作帶給泰德莫大的心理壓力。疲勞與憂慮作用到一起,他竟然足足瘦了34磅。雪上加霜的是,他又得了結腸痙攣症,最後,不得不入院治療。
在做完一次全身檢查後,醫生語重心長地說:“泰德,我希望你把自己的生活想象成一個沙漏,在沙漏的上一半,有數不清的沙粒,它們慢慢地,很平均地流過中間的那條細縫。每天早晨到來後,都有一大堆工作等著去做,讓人們感到自己必須在當天完成,從而產生一種迫切感。人們應當一次做一件,使它們慢慢地平均通過這一天,恰似沙粒通過沙漏的細縫一樣,否則的話難免會損害身體和精神。”
正是這一番忠告,及時挽救了泰德行將崩潰的身心。戰後,他投身商界,經常發現工作中會遇到當年戰爭時的情形,每天要做許多件事情,但時間卻不夠用,麵對這種種煩瑣的工作他再也不會憂慮不安了。他銘記著那句話:“一次隻流過一粒沙,一次隻做一件事情。”
世界上最緊張的地方可能要數隻有10平方米的紐約中央車站問詢處。每一天,那裏都是人潮洶湧,急匆匆的旅客都爭著詢問自己的問題,都希望能夠立即得到答案。對於問詢處的服務人員來說,工作的緊張與壓力可想而知。可櫃台後麵的那位工作人員看起來一點也不緊張。他身材瘦小,戴著眼鏡,一副文弱的樣子,顯得那麼輕鬆自如,鎮定自若。這是什麼緣故呢?
有人請教他:“工作這麼緊張,旅客來來往往,你是如何做到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並出色地完成工作的呢?”
他說:“很簡單,我並沒有同時接待每一位旅客,我隻是單純處理一位旅客。忙完一位,才換下一位,在一整天裏,我一次隻服務一位旅客。”
好妙的回答!這個故事看似簡單,其實卻能給人以啟發。“在一整天裏,我一次隻服務一位旅客。”這句話堪稱至理。“一次隻做一件事情”,這可以使我們靜下心來,心無旁鶩,一心一意地、盡善盡美地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倘若心浮氣躁,好高騖遠,意圖麵麵俱到,可往往麵麵不到,一無所獲。
其實在我們的工作中,隻要一次隻做一件事,我們麵對接踵而至的各種任務就會少一分煩躁,少一分忙亂,應付起來就會遊刃有餘了。那種滿把抓,又抓不好的現象自然就不會再出現了。由此,我想到了平常的教科研工作。有時,腦袋中思考的問題多又雜,隻能望“課題”興歎,不知從何處下手。如果貪多、貪全,研究時必然頭緒錯雜,做些蜻蜓點水的表麵文章。倘若有了“一次隻做一件事情”的思想,踏踏實實地抓住一點鑽進去、展開來,研究的成果定是豐厚的、深刻的。
“一次隻做一件事情”是一種務實精神,這種精神能助我們做好每一件事情。
有一位鋼鐵公司的老板一直苦惱於工作效率不高,便找到了管理學家艾比·李。李為他做了如下建議,“首先,在紙上寫出你明天所要做的6件事,依順序編號,放入口袋。第二天,將第一項工作做好。然後,依次進行第二、三、四項工作,直到下班。此間,不要計較每件事是否做得完美,因為你目前做的是最為重要的工作,先不要想其他的事情。”在他看來,如果這種方法都不能將工作全部完成,其他方法大概也沒有多大效用。後來,他的這個“一次隻做一件事情”的建議成為家喻戶曉的管理學原理。
與此相似的便是“一次隻吃一種濃縮食物”的說法。科學家告訴我們,人體的構造使胃無法在同一時刻消化一種以上的濃縮食物(除水果、蔬菜以外的任何食物都叫“濃縮食物”),故而,人類不應該同時食用兩種濃縮食物。這個道理就像人不能同時做兩件事一樣簡單。可以說,不合理的飲食搭配不僅是削弱人體消化能力、增加體內毒素的“殺手”,更是造成現代人精力危機的根本原因。我們注意到,野獸之所以強壯,就是因為它們一次隻吃一種食物;而那些經常參加酒宴的人消化係統往往有問題,並且極易發胖的原因也是如此:他們經常在同一時刻消化兩種以上的濃縮食物了。就連汽車大王亨利·福特也很清楚這點,他就曾指出,食物的混合食用會產生化學變化而引起不適感,這也使得他在工作上特別注意一次隻“消化”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