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遇什麼人說什麼話
俗話說:“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指的是說話要把握尺度,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古人說道:"一言可以興邦",同時又說:“一言可以喪邦”,可見,這“一言”決不是鬧著玩的,它不但可能決定你人生事業的成敗,甚至可能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命運的興衰。所以,荀子說:"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意思就是一個人何時“言”何時“默”,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力求做到“當”——恰如其分。那麼,“言而當”在說話中真這麼重要嗎?
是的,讓我們來看一個故事吧。從前,有位國王,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滿嘴的牙都掉了。於是,他就找了兩位解夢的人。國王問他們:“為什麼我會夢見自己滿口的牙全掉了呢?”第一個解夢的人就說:“皇上,夢的意思是,在你所有的親屬都死去以後,你才能死,一個都不剩。”皇上一聽,龍顏大怒,杖打了他一百大棍。第二個解夢人說:“至高無上的皇上,夢的意思是,您將是您所有親屬當中最長壽的一位呀!”皇上聽了很高興,便拿出了一百枚金幣,賞給了第二位解夢的人。這個故事是不是應了一句老話“好言一句三冬暖,話不投機六月寒”呢?同樣的事情,同樣的內容,為什麼一個會挨打,另一個卻受到獎賞呢?隻因為挨打的人說話不“當”,受獎的人說話“恰當”而已。
魯迅在《立論》一文中,也曾生動地描繪了說話“當”與“不當”帶來的不同結局:說是有一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何以如此呢?隻因說話“當”與“不當”而已。
曆史上說話“不當”的這種教訓也不知有過多少:那位能夠猜出曹丞相“一人一口酥”、“門活”隱語、破譯“黃絹幼婦”謎底的才子楊修,不就是因為不合時宜地道破曹丞相的“雞肋”心事,而被送上斷頭台的麼?而那位搖唇鼓舌的狂士彌衡,居然在大庭廣眾之下脫光了衣服,一邊擂著鼓,一邊狂妄譏諷曹營文武都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隻配去“吊喪問疾、看墳守墓、關門閉戶、句詞念賦、擊鼓鳴金、牧牛放馬”,雖然嘴皮子痛快了半天,結果怎麼樣?還不是被曹大丞相使了個借刀殺人計,便在黃祖的刀下做了鬼?所以,佛家有經文說:“一切眾生,禍從口出,夫口舌者,毀身之斧,滅身之禍……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當護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熾燃,能燒一世,惡口熾燃,燒無數世。猛火熾燃,燒世間財,惡口熾燃,燒聖七財。”——佛者如是說,亦同有德之人說話口無遮攔之勸箴。人不論輩分,也不論大小,都是要相處溝通說話。如果在說話之前,未經考慮便口無遮攔,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大則誤國誤民,小則誤人誤事。一旦事實既成,再欲圖補救,隻怕也是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