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在1980年到1989年之間我國出生的人口約為2.04億,這就意味著我國約有2億的80後年輕人成為了新一輪的職場生力軍。當80後這一群體逐漸進入職場舞台時,他們就已經行走在奔三的路上了。於是“三十而立”的人生事業話題再次成為80後關注的焦點。
在這樣一個看不見硝煙的職場上,80後,他們仍未擺脫稚嫩,這裏的“潛規則”、人際障礙、工作壓力常常讓他們疲於應對。當初,他們懷揣著“畢業後,3年進入管理層”、“5年後掙到第一筆創業啟動資金”等等豪情壯誌跨入職場大門,但10年後的今天,能實現這些發展目標的卻寥寥無幾。他們腦子裏滿是迷茫,一邊渴望保持自己的個性,一邊又在思索如何改變自己,一展抱負。對於大多數80後而言,不可否認他們的職業發展步入“瓶頸期”。
據統計,有84%的人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遭遇過瓶頸。加薪無望、職位停滯、工作無趣……。從長期來看,其根本辦法是培養從業者自身的就業能力。那麼從企業用的角度考察,一個從業者的就業能力,也即是他的職場核心競爭力。
首先是學曆和專業,企業都會考查崗位對學曆或專業有什麼要求,也由此判斷員工是否符合崗位的基本要求。時刻保持知識的領先是決定職業高度的基礎。然後就是綜合技能。專業技能可以解決上手快慢的問題。可轉換技能是不同崗位之間轉換的工作能力,也是一個人持續發展的基礎。例如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計劃能力和學習能力等。再者就是工作經驗,它包含的內容相當廣泛,如行業經驗、職業經驗、企業經驗等等。這裏要區別另外一個相近的詞——經曆。經曆不等於經驗,隻要是你親身見過,做過或遭受過的事都可算作工作經驗,但要將這些經曆變成有價值的經驗,才能成為我們的就業能力。
最後就是職業素養。在職業內的規範和要求,包含習慣、職業成熟度、主動性和壓力承受等方麵。這些都是長期形成的,影響一個人發展潛力的特質。職業素養的是職業人在從事職業中盡自己最大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質和能力,它不是以某件事做了會對個人帶來什麼利益為衡量標準,而是以這件事與工作目標的關係度為衡量標準的。更多時候,良好的職業素養是衡量一個職業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標。
從這四個方麵可以清晰認識自己目前的現狀,結合你未來的職業規劃評判自身是否具有了較強的就業能力。特別是在你遭受職業瓶頸時,就可以通過這四個方麵進行自我分析,從而打造終身就業能力,在職業發展道路上越走越遠。
本書從職場案例故事入手,以“80後”自身的生活軌跡和性格特點,結合人生的哲理與感悟,展示了“80後”職場的真實麵目,從職業規劃,職業潛能,職業瓶頸等多方麵闡述,結合職場跳槽、加薪和晉升等熱門話題。像一位資深職場顧問專家一樣指點迷津,撥開迷霧,來幫助你認清優勢,改正缺點,獲得職場打拚的生存智慧,短時間內把自己打造成一位職場多麵手,探索出縱橫職場的成功之道。
如果“80後”的你需要一本幫助自己叱吒職場的書,那麼,這本書將會是你的職場專業的指導全書,一部為你量身度作的職業規劃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