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
現在的人們好像都在談論傳統文化,人們似乎在經曆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後發現了一些什麼!新文化運動將儒家文化的統治地位拉下馬,因為他已經托不起曆史的車輪,隻好被軋的七零八落!特別是最近的半個世紀,先是大喊“文化革命”,要徹底革掉傳統文化的命,接著就是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西方文化蜂擁而至,傳統文化在人們的一次次討伐聲中逐漸淹沒在曆史浪潮之中!但是一種文化,特別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並不會在人們的一時激情和失去理性的情況下就會離他們遠去,永遠的消失與沉淪。隨著近期我國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一個多世紀的強國夢逐漸實現,西方價值的不斷湧入,人們卻似乎發覺的什麼,公共道德與傳統美德已經在市場化與商品化的大潮中淪喪殆盡,膨脹而顯得臃腫不堪的物欲擁抱著無聊而空虛的精神入睡,每天都無比繁忙的工作和加班卻總是與頹廢相伴而生,人們都在問這個世界怎麼啦?我們的生活原本不是這樣的呀?人們把目光投向古老的傳統文化,想象著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的生活,這是激情過後並伴隨著隱痛而進行的理性思考,我們的祖先留下的並不全是垃圾,還有無窮的寶藏。
儒家思想傳承千載,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我們既要擺脫五四時期與文化大革命中那種將其一棒子打死的觀念,也要理性的分析與對待儒家思想的不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升個人品味,發揚民族精神!
現代人的生活有這樣的一些特點,這些特點在促進當今社會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致命的弱點,而對這些弱點的彌補正是我國傳統文化所得以生存的基礎,這也是很多先輩們所早就看出來的,而且也被部分先覺的西方哲人所認知:
對人性的普遍懷疑。以近代政治哲學家霍布斯為代表。他形容自然狀態下人和人就像狼和狼一樣,誰都不信任誰。這種對人性的懷疑是市場經濟和現代自由民主理論的邏輯起點,是保證自由與民主製度的必要前提假設。它一方麵確實促進了民主政治與自由經濟的出現和發展,表現為每個人對每個人的懷疑,同時多數人不信任少數人,少數人也不相信多數人,但是他也是人們生活在毫無道德感、充滿孤獨具恐懼的環境之中。
對個人主義的崇拜。個人主義是當今社會尤其是在西方最盛行的長久不衰的思潮。他主張個人是自由的,相對不受製約的,人是可以按自己的理性進行生活的自由體。個人是目的,不是任何其他人、組織、社會和國家的手段。是公共權力的起點和歸宿。這突出了人的尊嚴和價值,使人本主義式的社會律令。但這似乎也走向另一個極端,忽視了社群,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非功利性的聯係,使人原子化,孤立化,產生無根之感。同時,人是目的,則自然萬物必為手段和工具,這不可避免的造就人類自大症。
對理性的頌揚。啟蒙運動後,理性成為西方的主導價值之一,對自然界的改造,對政治製度的精心設計等都表現了理性的巨大作用,也顯現了人的偉大力量。但這造就了人對理性的盲目信仰,萬事萬物隻有經過理性法庭的審判才被認為合法合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關係模式也完全被理性所徹底形構,再也找不到人類內心信仰的地盤,因為任何宗教都被貼上迷信的標簽,要接受“科學”的審判。
契約論。契約論是在理性、個人主義及對人性的懷疑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政治學說。他為近代政治民主政治的發展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現在的各國憲法就可以看作是人們與政府簽訂的契約,上方都必須按照契約上的條款辦事。將這種方法推而廣之就形成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徹底契約化,人與人的關係都被簡化為一種契約關係。這使社會和人本身完全屈從與人的理性與科學,會造成理性的暴政,其程度決不會亞於非理性暴政也使人類好像生活在真空之中,無曆史責任人感,既無縱向曆史傳承,也無橫向人類聯係,這是現代性的通病。。
功利主義。這是一種影響最為劇烈學說。英國哲學家邊沁認為人的感知有兩種,一是快樂,一是痛苦,而人的傾向是追求快樂,避免痛苦。那麼人人追求功利是不是會引起衝突,邊沁通過法律和市場來解決這一問題。每個理性人可以通過在自由市場上實現自己功利的最大化而同時又促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福利,法律則用來保障市場秩序和每個人的自由平等。用市場將個人利益衝突消解於無形是西方政治經濟理論的核心。
現代生活的特點可表述為:(1)“人”的高度個性化、原子化、理性化、自由化(2)“—”的高度民主化、平等化、契約化、權力化、功利化、市場化並由此而形成的憲政體製、分權體製等現代民主政治製度。(3)第二稱“人”的大眾化、世俗化、庸俗化、平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