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與見性有關的實際 第二十一篇六祖與愛因斯坦的大智(1 / 3)

第二部分與見性有關的實際 第二十一篇六祖與愛因斯坦的大智

(為中國佛教文化創刊號約文的修改稿,1992年2月)

六祖是一位明心見性的禪學大師,指出了人類自性問題悟證的道路。愛因斯坦是一位劃時代的物理學家,為研究宇宙時空的變化提供了方法。這兩位巨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完全不同,怎麼能並列在一起來論述呢;乍一看,確實令人費解。然而這裏所談的愛因斯坦,不是他的相對論,而是他的人生觀;這是廣大科學工作者所不研究的。

愛因斯坦一生尊重人的生存權利,反對戰爭;為此,他寫了數百篇文章,他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為了幫助大學畢業生、博士、教授找工作,寫過大量的推薦信。從實質上來看,他是以平等心待人的。所以他推崇“宇宙宗教感情”,內心崇敬釋迦牟尼、耶穌等宗教領袖。

另外,愛因斯坦一生忘我地追求科學真理,不習慣於西方科學的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他的狹義相對論,純粹是為了探索時間與空間的相對性。狹義相對論問世後,馬上啟發他研究廣義相對論,他直覺地堅信“特殊情況”可以推廣到“一般情況”;果然他成功了。因此,西方科學界認定他是一個直覺能力很強的人,一個為學問而學問的人。他認為宇宙、大自然是如此的有秩序;他相信斯賓羅莎的上帝,他想知道這個上帝是怎樣創造世界的。所以他的科學智能是超常的。

鑒於愛因斯坦的平等心,超常智能,以及對釋迦牟尼的崇敬心情,所以把他與六祖並列在一起,來探索人類的自性問題;看看六祖怎樣見性,愛因斯坦如何為人。盡管愛因斯坦的平等觀、宗教觀、科學真理觀與六祖的三身四智觀,完全不同,但對比看看這兩位巨人的人生觀,再來認識我們自己,可能是有益的。

六祖的中觀論是心光悟證的殊勝成就;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邏輯推理的高度結晶,下麵分途討論。

(甲)六祖怎樣見性

六祖的大智主要體現在他的見性成就,其代表著作則是法壇經所指示的中觀論。古今中外,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來看,見性者大有人在,但係統地留下經驗則不很多,下麵討論六祖的悟證。

一、什麼叫自性

人類自性,隻能由各人自己去悟證,非文字、語言所能描述。但是六祖為了教人見性,也指出了領悟自性所應采用的方法。例如:

(1)從清淨真心領悟自性

六祖第一次見到五祖,就要求見性。五祖說他是嶺南人,屬於未開化的野蠻民族,怎麼能見自性。六祖當時回答說:“人雖有南北,自性本無南北……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因此,五祖深知六祖根器很大,但是為了防止他執著“見性”、讓他去劈柴踏碓,磨煉八個多月,以便到時自然見性。既然人人都具有自性,為何常人都不能見性。六祖說:“自性本無差別,隻緣迷悟不同……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神秀在當時也是禪學大師,但尚未進入無為境界,對於身心仍有執著,故說:“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則從本源上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於是五祖將衣缽傳於六祖。

六祖得法後,即從黃梅回到嶺南。當時有惠明法師追到大庾嶺,要求說法。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在此時,就是當人的本來麵目。類似的說法則有“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也就是告誡修持身心之人,應於日常生活中,見萬象紛紜,而鍛煉到自心不動。

六祖初到廣州法性寺,與印宗法師討論見性問題,認為通常修禪,期望見性,從觀心守淨入手,就有能求、所求的主觀執著,即阻礙見性。真正見性的禪定應是於外離相,於內不亂,就是於念念中不離本心而不執著清淨。

自性是常住真心,真心又是什麼?六祖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十方刹土,盡同虛空……世人真心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複如是。”雖然如此,但又不空,故又說:“世界虛空,能含萬法,世人性空,亦複如是。”

自性是不二之性。六祖說:“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看來自性的本體是真空,由於一念思量而有變化。“思量惡事,就是地獄;思量善事,即為天堂”。自性在眼前,常人不自覺。總之,不起思量,返回自覺,這就意味指向見性。

(2)從三身四智領悟自性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三身都從一自性而生,不是各有自性。故身智圓融無礙,自然應物隨形。

如果我們在因地修持,念念不離自性,就能將第六、七兩識分別轉為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到果位時,又能將前五識及第八識,分別轉為成所作智與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緣境無邊,照徹法界一切事理,如同大圓鏡中呈現一切形相;故又名一切種智,代表法身,相當於自性真空實體。平等性智對動植萬類,不起分別,一味平等;故代表報身,相當於真空處處平等,無一毫差別。妙觀察智對諸法性相能觀察入微,深知本體為空,又能觀察因緣作用的變化無常。成所作智則乘願力,通權達變,利人利物,成全所作。後二智代表化身,相當於真空理體之大用。

三身四智並非虛構,根據六祖親身修持的經驗,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念念清淨,自然生出最高層次的智慧,回到群眾中興起大用。

(3)從涅檠寂照領悟自性

通常我們說涅檠,那麼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涅檠。六祖說:“涅檠常樂是:刹那無有生相,刹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則是寂滅現前。當現前之時,亦無現前之相,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有不受者。”這就說明了:涅槃的真實意義是自心清淨,不起生滅之相,實際上與自性相關;另外,無上大涅檠就是大圓鏡智的寂照。所以六祖又說:

無上大涅檠,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4)從實相隱喻領悟自性

自性是不可說、不可道的隱序狀態;如果說得出、道得出,那就不是自性。雖然如此,但自性卻又是一個實體。例如數學上的無窮大是說不出、道不出的;如果說得出,道得出,那就不是無窮大。但無窮大是存在的,不過隻能靠人的智能去領會;自性也是如此。

自性這個實體雖然無法用語言文字說明,但六祖與諸大禪師對話,也不言而喻地涉及到自性的實質。例如懷讓禪師從嵩山南來,參見六祖。他問懷讓來幹什麼。讓答:“說似一物即不中。”祖問此不可說之物能否修證?讓答:“修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由此,六祖深知懷讓已得自性旨趣,就留他侍候左右15年。後來懷讓禪師往南嶽,大闡禪宗。

永嘉禪師為了開明心地,前來參見六祖;一見麵繞祖三圈,乃持錫杖而立。祖問嘉為何如此傲慢。嘉答道:生死事大,無常訊速,來不及禮拜。祖啟示說:“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永嘉當時悟到“無生”之意,立即回答:“體既無生,了本無速。”六祖稱讚說:“如是,如是。”然後永嘉才具威儀,進行禮拜,旋即告辭。六祖說:“返太速乎。”永嘉答:“本自非動,豈有速耶。”六祖問:“誰知非動。”永嘉答:“仁者自生分別心。”至此,六祖即印證說:“汝甚得無生之意。”永嘉答:“無生豈有意耶。”六祖問:“無意誰當分別。”永嘉答:“(開悟後的)分別亦非意。”六祖說“善哉,少留一宿。”這就是禪宗曆史上有名的“一宿覺”

武則天曾派侍官薛簡請六祖上朝廷說法,祖稱疾辭謝。簡問六祖:“如何以智慧破煩惱,而脫離生死。”祖答日:“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破煩惱,此是二乘見解。”簡問如何是大乘見解。祖回答說:“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滅,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日道。”

六祖所謂的不生不滅是:本自無生,今亦不滅。心法的要旨是:見到一切善惡諸法,都不執著,久之真心就會自然顯露出來。所謂萬緣歇盡,一性圓明。

六祖並告誡門人重視《心經》的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但不要執著;認識自性能含萬法,十八界都從自性起“用”。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自性若邪,起十八邪。

二、怎樣見自性

要見自性,在於勤修戒定慧,而不執著於見性。修一切戒,莫大乎無相;故修戒必須以無相為體,意味法身德。修一切定,莫大乎無念;故修定必須以無念為宗,意味解脫德。修一切慧,莫大乎無住;故修慧必須以無住為本,意味般若德。

(1)修無相:相是事物的相狀,表於外而印於心者;事物所依的根本為體;體之本來麵目、不生不滅者為性。人人都從演化過程中來,其自心無始狀態本為真空;欲念生起,可以想象是此’真空受了擾動而激發出的混態,此混態產生後,原來的純態真空並未減少;此混態平息後,純態也不增加。但在此過程中,純態卻產生了映照功能。這樣的真空映照,我們用來比作自性。所有經典及曆史都指出,諸佛與聖賢無一不從修持身心中得來。因此,六祖教人從世間法修起,認識世法生滅無常,應修無相;不斷反省,檢查自己過失。所以說:“常見自己過,即與道相當。自性在自心,不離世間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