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8年76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開會,聲稱:“如果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從中國古代哲學史來看,孔子的智慧是多方麵的;然而按照上述科學家的要求,孔子的智慧則是:根據唐、虞、夏、商、周中華民族文化的曆史經驗,按《易經》的元、亨、利、貞四德,闡述了仁、義、禮、智的人性問題,為人類社會明確了一個切實而必要的基本準則。

這個準則並非孔子的創作,他整理五經,自稱是“述而不作”。所以後人稱讚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孔子認為元、亨、利、貞是天道自然法則,隻是由古聖演出而已,目的在於反映宇宙及生命二者自然而然地進化的共性。這種自然屬性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歸於天道,涉及“自性”。例如孟子稱讚“堯、舜,性之也”;又說:“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孔子則更早就說過:“惟天惟大,惟堯則之,”“舜其大智也歟。”這實際上是以大智或“人倫之極”,代表天道自然之性。

天道在《中庸》一書中則用“誠”字表示,所謂“誠者,天之道也”;聯係到自性則又說:“天命之謂性,……自誠明,謂之性。”與天道相對應的是人道,那就是擇善固執而自強不息,所謂“誠之者,人之道也。……自明誠謂之教”,“修道之謂教”。因此,我國曆史上有很多哲人,勤修人性,開顯大智,體現自性。

這種大智從功用上說,分為四智,涉及四德。那就是“元”為萬善之長,象征“整體性智”,所謂仰觀俯察,見微知著。“亨”為眾美之會,表示“平等性智”,對於動植萬類,一視同仁。“利”為百物之宜,類似“成所作智”,能夠因勢利導,成人成物。“貞”為諸事之幹,涉及“妙觀察智”,知真實之所在,能固守之。由於我國曆代有這些大仁大智,所以中華民族文化能發揚光大。

中國文化指出了自然與人文二者進化的統一觀。人類的大智是進化的產物,這意味自然選擇了人類;然而隻有這種大智才能認識宇宙,又可以說是人類選擇了自然。達爾文當初建立進化論,隻強調自然作用而忽視了人文因素;以致帝國主義將優勝劣敗、自然淘汰的理論,用來侵略弱小民族,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達氏到了晚年認識到自己的論著忽視了人文因素,因而非常遺憾;到臨命終時自行懺悔。以後愛因斯坦、羅素等著名科學家有鑒於此,故呼籲:在科學發展的同時,不能忽視人性的覺悟。看來,人類自性問題的基本精神值得重新認識;這涉及到人類精神文明的根本問題。

近10年來,為了人類生命的優質化,哈佛大學威爾遜學派提出“基因倫理學”;麻省理工學院核物理學家威格涅與普林斯頓大學的宇航科學教授羅伯特,提出與意識有關的“終極實體”;劍橋大學超導理論創建人約瑟福遜認為:當人腦的意識波動完全停止,腦神經脈衝返回靜息電位時,人腦可能呈現“悟性”(insights);這是人腦潛能在智能方麵的高層次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