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學會推銷自己,麵試就是一場博弈 適當地暴露一下缺點,更容易讓人接受你(1 / 2)

第六章 學會推銷自己,麵試就是一場博弈 適當地暴露一下缺點,更容易讓人接受你

在麵試的過程中,人們總想把最好的一麵展現給招聘者,即使有不足和缺點,也本能地藏著掖著,生怕被招聘者知道,仿佛要是有人知道他過去的“汙點”,他的光輝形象就會大打折扣。這是完美主義在作怪。其實,在適當的時候,偶爾暴露一下缺點,會讓你在麵試中更自信,更勝一籌,更能贏得招聘者的信任。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納特·史坦芬格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要求4名前來求職的人,要一邊做自我情況報告的錄音,一邊用小型的煮爐煮牛奶。

第一位求職者聲稱自己學習成績優秀,而且有出色的社會活動能力。他在報告最後特意提到牛奶煮得很好。

第二位求職者的報告內容與第一個人相差無幾,但他在報告的最後說,他不小心碰翻了煮爐,牛奶也煮糊了。

第三位的情況和前麵兩位不同。他說自己的學業很糟糕,而且社會組織活動能力不怎麼樣,但他的牛奶煮得相當棒。

第四位的自我報告和第三位相似,並且牛奶也煮得差勁。

史坦芬格認為,所有求職者都可以歸於上述四類人之中,第一類人:十分完美,毫無欠缺;第二類人:非常完美,略有欠缺;第三類人:欠缺,有小長處;第四類人:毫無長處。

表麵上看,第一類人很優秀,企業的發展需要這類人才;但事實上,第二類人比較受企業老板的歡迎。因為人畢竟還是現實的,都會有或大或小的毛病,不可能做到麵麵俱美,才能出眾但犯一點點小差錯的人,通常是最受歡迎的。

小秦和小陳是一對要好的同學,畢業後,兩人一同到某企業應聘。主考官要求她們在一個星期內翻譯一本日文材料。小秦的日文基礎比較好,隻用了3天時間,就把材料翻譯完了,但是她並不滿意自己的勞動成果,她主動找到學校的一位日文教授,並請他幫忙修改,然後將材料交到了主考官手裏。而小陳的日文基礎比較差,

她用一個星期的時間才把材料翻譯完,而且沒有請任何人幫忙,就這樣“原風原味”地把材料交了上去。主考官看完二人交上來的材料後,認為小秦翻譯的材料幾乎挑不出錯誤,但是太過於完美了,令人產生懷疑;小陳翻譯的材料雖然能挑出許多錯誤,但是卻反映出了“真實”二字。結果,小陳接到了該公司的錄用通知書,而小秦卻被淘汰了。

完美是一種高深的境界,可以說每個人都在追求著完美,但是物極必反,太過於完美的東西,往往令人產生懷疑。在求職招聘中,太過完美的東西,往往會令主考官產生兩種想法:一是誤認為你華而不實,企圖用欺騙的手段蒙混過關;二是主考官會認為你才華過人,並非池中之物,有朝一日會跳槽或自立門戶。因此,就出現了因表現太過完美而找不到工作的反常現象。所以,當你在謀職推薦自己時,如果表現得過於完美,那麼隻會引起招聘者的不信任,甚至遭到排斥。而一旦招聘者從心裏對你產生懷疑,那麼你的麵試也就會斷然受到阻礙。

然而在麵試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有掩飾自身弱點的習慣,他們總認為這樣就能在招聘者麵前展現最完美的自己,而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其實,當你在與招聘者交往作自我介紹的時候,對方就是想了解你的真相,而一旦你所說的和對方所了解的相反,那麼必然會引起對方的質疑,給對方不踏實的感覺。所以,與其把自己誇得天花亂墜,不如恰如其分地自我揭短,拉近與招聘者之間的距離。比如,有一位大學剛剛畢業的學生在向用人單位負責人介紹自己的情況時首先就說:“由於我平時喜歡打球,所以我的成績並不怎麼好……”結果,有些成績比他好的未被錄用,而他卻被錄用了。還有一個前去應聘建築設計的人,這樣自我暴露缺點:“我對建築設計工作非常熱愛,業務也很熟,但我個子矮了些,還有些胖。”注意,此時,他說的缺點都和應聘職務無關,而且即使你不說,招聘者也能看出你胖,個子低。個子矮、胖等缺點經過你主動暴露後,反而會成為 “優點”,招聘者會認為你很誠實,比一味自我表揚,勝算的幾率更大。

王芳是某大學的一名教授,在安逸的象牙塔中享受著優厚的待遇,過著舒心的日子。一次,學校裏評選高級教授,憑王芳的資曆,獲得這項榮譽是理所應當的。可是,事實卻出人意料,由於某種特殊原因,王芳落選了。因為心理不平衡,她決定辭掉學校的工作,到企業中去應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