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基金的基本條件變動了
通常,您選中一隻基金,也許您是看中了該隻基金的基金經理,也許您是看中了基金公司的名望,也許您是看中了這隻基金過去的業績。當這些條件發生了變化,基金的基本條件也就發生了變化。對於基金經理的更換,投資者應該冷靜對待。很多情況下,明星經理的退出並不會明顯影響基金的業績,所以投資者不必一見到更換基金經理就急於賣出基金。一般通過6個月左右的觀察,如果基金表現沒有大的異常,就可以認為基金已經實現了正常的過渡而不必贖回。另外,基金的投資風格也會發生變化。有時候基金管理人會通過召開持有人大會來修改基金投資風格,而有時候則不會征求持有人建議而直接采取行動。比如一些基金管理人為追求更大的收益而將投資集中到一些熱點板塊中去,從而可能提高基金的風險水平,如果投資者對改變後的基金風格不適應,也需要贖回基金。相反的變化也要注意,比如積極成長型基金的目標應以投資股票市場為主,追求資本利得的最大成長。如果基金經理人因應對金融市場的變化,大幅提高債券或短期票券的投資比重(甚至超過公開說明書的規定),基金整個形態已轉為收益型,投資人應考慮是否贖回或轉換基金。
(4)基金規模出現異常變化
基金的規模與業績有較大的相關性,能掌管小基金的管理團隊未必能管理大型基金。雖然基金的優秀業績經常會引來更多的資金,但這也會增加基金管理人的操作難度,甚至引發基金投資宗旨的變化。單隻基金規模擴張過快時,可能會引發某些問題。一個問題是,原來的基金經理是否更適合操作小規模基金而不是大規模基金,基金是否會因為規模的暴增而不得不改變其原來的投資方向,基金經理也被迫買入自己不熟悉的股票。事實上,假如一隻基金原來的投資方向主要是小市值股票,如果規模擴張過大,基金經理也許會發現市場上沒有足夠多的適合買入的小市值股。
一些投資方向為特定行業的基金可能也會遭遇類似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基金規模快速擴張可能會影響到基金淨值的增長。
2006年年底以來,基金中流行以“類首發”、“淨值歸一”模式進行持續營銷,這一模式就是先實施大比例分紅,使基金淨值降到麵值一元左右,然後按照新基金發行費率實施優惠促銷。“類首發”後,不少基金的規模都出現了較大增長,基金淨值增長也相應地受到影 響。當時有記者根據數據統計發現,這批基金2006年12月份平均淨值增長率為11.921 8%,而開放式偏股型基金當月平均淨值增長率為14.693 1%,相差近三個百分點。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假設某基金原來的規模是10億份,其原來股票是滿倉的,如果這些股票上漲了10%, 那麼基金淨值就會增長10%;但是如果該基金通過持續營銷,規模上升到100億份,這意味著規模的突然擴大必然導致其股票倉位驟然降低至資產的10%左右。如此一來,即使該基金原來持有的股票上漲了10%,但攤到全部基金資產中,單位基金淨值隻能增長1%。這樣原來的基金持有人的收益會被大大地攤薄。
因此,若市場處在持續上漲過程中,投資者在預見到所持基金的持續營銷可能帶來巨額申購時,可以考慮換成風格類似、規模較為穩定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