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抱著“不罵不成才”、“棍棒底下出賢才”的思想,孩子成績不好或者做事做得不對,父母不是坐下來給孩子分析原因,而往往是不問事非,張口就罵,舉手就打。教育界和法律界曾聯合進行過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家庭中打罵孩子的現象十分普遍,有超過60%的孩子挨過打。接近4%的孩子在家裏經常挨打,高達57.3%的孩子偶爾挨打,接近40%的孩子表示從未挨過打;有15%的孩子在家裏經常挨罵,高達69%的孩子偶爾挨罵,隻有16%的孩子表示從未挨過罵。在被調查的高中生和大學生中,也有近2/3的人在上小學和初中時被父母打過。那麼,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真的是“不罵不成才”、“不打不成器嗎?”不。

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顯示的隻能是父母的權威,在他們有意或無意中采取打罵教育方式後,結果卻事與願違。西安有一位15歲孩子,麵對父母一次次的責罵和拳腳相加,他采取在筆記本上記“正”的方法,一筆一筆地記下父母的責罵和拳腳。僅僅1年時間,他竟記錄了440個“正”字。440個“正”字,如按其筆畫來合算,1年就是2200次,1天就有6次。正是這440個“正”字,使這個聰明、懂事、上進的好孩子,演變成為了一個自私、冷漠、違反紀律、經常打架,小偷小摸、謊話連篇的壞孩子。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範圍進行的閑散未成年人犯罪調查,這些未成年犯在犯罪前多有不端行為,這時他們常常受到父母的打罵。

俗語道:“常罵不驚,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經常挨打挨罵,由於“久經沙場,千錘百煉”,就會變得“軟硬不吃,刀槍不入”。其實,家庭暴力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靈創傷。經常打罵會使孩子產生自卑感、壓抑感,感受不到家庭的歡樂,從而挫傷其進取心,繼而產生消極的人生態度。同時,任意打罵還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以為暴力可以解決問題,從而學會“以暴製暴”。許多研究表明,童年時代經常遭到父母打罵的人,更容易滋生侵略性、反社會的行為,更容易虐待配偶和孩子。

可見,用打罵方式管教孩子是不能夠達到教育目的的。時代在變,觀念也在更新,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必須跟著變通。棍棒教育已經是落後時代的產物,如今的父母應該懂得: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反而更能培養孩子獨立而理性的人格;以激勵、賞識和引導的方法教育孩子,反而更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

本書以全新的理念告訴廣大父母如何才能不打不罵教出了不起的孩子,其中包含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如何讓孩子愉快地接受你給他所立的規矩,如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如何激發孩子向上的進取心,如何讓孩子變得自強自立、熱愛學習等幾個方麵的內容,從而能夠幫助父母和孩子建立健康、愉快的關係,能夠在關愛、尊敬、引導、教育和保護中培養出更加了不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