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8.容人之心要常有(2 / 2)

農夫一言不發。和尚又笑著問紳士:“你為什麼要農夫給你讓路呢,就是因為你快到橋頭了嗎?”

紳士爭辯道:“在此之前我已給許多人讓了路。如果繼續讓農夫的話,我便過不了橋了。”

“那你現在是不是就過去了呢?”和尚反問道,“你既然已經給那麼多人讓了路,再讓農夫一次,即使過不了橋,起碼保持了你的風度,何樂而不為呢?”紳士滿臉漲得通紅。

在人生的獨木橋上,如果彼此都不肯退一步,那麼誰都會過不去,甚至有可能掉到河裏。學會讓一步做人,寬一分處世,你會發現,天地是無限的寬廣。

清康雍乾時期的三朝元老張廷玉的親屬因為蓋房子搶地皮的事情,與隔壁葉家發生了衝突。張老夫人便寫信要兒子出麵幹預。張廷玉從京城往老家安徽桐城寄了一封信,信中隻有一首詩:

千裏修書隻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裏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老夫人看後,主動退讓了三尺。葉家一看,人家風度如此之高,也羞愧不已,同樣退了三尺。這就是有名的桐城一景——“六尺巷”的來曆。

在平時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退讓,不要斤斤計較,不要小肚雞腸,不要凡事都要爭高低,要知道這是很不明智的。這樣爭來的也是一時的小利,失去的將是長久的大利。

8.3寬容不等於軟弱

法國19世紀的文學大師雨果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擁有寬闊的胸懷就是寬容,但寬容不是無原則地寬大無邊,而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於社會基礎上的適度寬大。寬容並不等於軟弱。

對於絕大多數可以教育好的人,宜采取寬恕和約束相結合的方法;而對那些蠻橫無理和屢教不改的人,則應決不手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才是最合理的寬容心態。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天晚上在禪院裏散步。他看見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便知有人違反寺裏的規定,翻牆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在原來放椅子的位置蹲下來。過了一會兒,果然有個小和尚翻牆而過。在黑暗中他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父。

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父並沒有厲聲責備他,隻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老禪師寬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寬容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曹操的曾祖父曹節素以仁厚著稱鄉裏。

一次,鄰居家的豬跑丟了,而鄰居的豬與曹節家裏的豬長得非常相像。鄰居找到曹家,非常肯定地說那豬是他家的。曹節也不與他爭,就把豬給了鄰居。後來鄰居家的豬找到了,知道搞錯了,就把曹節家的豬送了回來,連連道歉,曹節也隻笑笑,並不責怪鄰居。

寬容往往折射出待人處世的經驗,待人的藝術,良好的涵養。它是人生難得的佳境,是一種需要操練、需要修行才能達到的境界,對人對己都可成為一種無須投資便能獲得的“精神補品”。學會寬容不僅有益於身心健康,而且對贏得友誼,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滿,乃至事業成功都是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顆寬容的愛心。學會寬容,需要自己汲取多方麵的“營養”,需要自己時常把視線集中在完善自身的精神結構和心理素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