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百病不患的心理訓練法 幸福來源於“簡單生活”
有一天,一個人來到神麵前祈禱:“萬能的神呀,請您賜予我幸福吧。”
神慈祥地望著他:“我的孩子,你今年多大了?”
那人答道:“神啊,我今年60歲了。”
神感到有些奇怪:“難道你60年來從沒幸福過﹖”
那人搖搖頭:“我10歲的時候不懂幸福,20歲時忙著追求學問,30歲時拚命賺錢購房買車,40歲時為升遷與高薪而努力,50歲時整天為孩子的前途奔波,60歲時四處求醫問藥醫治可恨的病痛……”
神歎了一口氣:“我可憐的孩子,我真的欠你太多的幸福。我將賜予你幸福,但你的心裏充滿了名利、煩惱、勞累與仇恨,孩子,你將在哪裏安置我賜予你的幸福?”
那人恍然大悟,他拋棄了名利、煩惱、勞累與仇恨……最後,他成了一個智者。
幸福其實是最簡單的東西,隻要你把一切不屬於它的全都放下,它就會來到你身邊。
如果一個人的心靈不複雜,那麼他就可以輕易地獲得幸福。口渴時一泓清涼的泉水,嚴冬時一縷溫暖的陽光,都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或許一些欲望很高的人把這些都看成是天經地義的,他們習慣於將上天的恩賜與人生中的幸運視為理所當然,隻有在把自己執著追求的東西追到手後才有一絲快感,他們的幸福顯然距離真正的幸福非常遙遠。
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畫麵:一群穿著破破爛爛衣服的漁夫,麵對藍天,隨隨便便地躺在沙灘上歇息,有睡著的,也有沒睡著的,他們的臉上蕩漾著單純的微笑,是發自心靈深處的那種,明亮而璀璨。也許他們自己連幸福是什麼都不知道,然而生活中真正快樂的,卻就是這麼一群簡單的人。
生活中簡單的幸福無處不在,隻是我們缺乏感知幸福的心靈。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裏,隻要擁有一雙發覺幸福的眼睛,幸福就無處不在。即使在貧困地區,難民過著缺衣少食的生活,但早餐時的一碗清粥和一盤清淡的小菜,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簡單的幸福。
人人都在尋覓幸福,美國人甚至把獲得幸福的權利寫入憲法,而人人又困惑於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就連哲學家也無法給幸福下一個準確定義。其實幸福沒有統一的答案,也沒有一定的模式。幸福的內涵必須用自己的心靈去捕捉。一首優美的音樂,一杯清茶,一句溫暖的問候,一縷初夏的涼風……都能使人感受到淡淡的幸福。
幸福的生活可以很簡單,不需要華麗的物質,隻需要心愛的人陪伴在自己身邊。享受生活並不等於享受物質,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需要。我們總是把擁有物質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壞看的過於重要,習慣用金錢、精力和時間來換取一種有目共睹的優越生活,卻沒有察覺自己的內心在一天天變得枯萎。事實上,隻有當你隻為內在的自己而活時,幸福才會潤澤你幹涸的心靈。
一個人需求的越少,得到的自由也就越多。正如梭羅所說:“所謂的舒適生活,不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類進步的障礙,有識之士更願過比窮人還要簡單和粗陋的生活。”簡單的生活有利於清除物質與生命本質之間的樊籬,讓你認清生命中哪些是應當擁有的,哪些是必須丟棄的。
美國作家莉薩?普蘭特也曾說:“幸福來源於簡單生活。簡單其實是一種全新的生活哲學,當你用一種新的視野觀察生活、對待生活,你就會發現簡單的東西才是最美的。”簡單,是回歸內在自我的唯一途徑。當我們為擁有一幢別墅、一輛名車而透支生命,或者是為了一次提升而甘心忍受上司苛刻的指責時,我們應該問問自己:這些東西真的有那麼重要麼?
簡單生活能讓我們拋卻浮華,達到心境的寧靜致遠;簡單生活能讓我們跨越平庸,煥發生命的無限張力。簡簡單單地生活,就能輕易體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中所有煩惱,都是因為舍不得放下。學會簡單生活,讓自己的每一天都過得輕鬆自在,就是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