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曹操形象與魏武皇陵之謎——生前身後難解的謎 七、秘密智謀此中藏,不識魏王是魏王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確認安陽所發現的古墓為曹操墓的消息公布以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2010年6月11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2009年度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也將曹操高陵名列其中。6月12日,一號墓開掘,中央電視台全程直播,再次將近半年來全民熱議的安陽曹操墓的真假問題聚焦到公眾眼前。
自從河南省文物局宣稱在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發現的那個漢魏時期的大墓為三國時一代梟雄曹操墓之後,就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一時間,認定的和反對的聲音充塞於耳。其實關於曹操墓的所在,早有說法,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為尋找曹操墓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並出土了可證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雖然那時還不能確定曹操墓的準確位置,但基本上可以認定其大致範圍,即在河北磁縣時村營鄉中南部和講武城鄉西部或河南安陽縣安豐鄉境內,兩地雖屬兩省,但隔漳河相鄰。
本次西高穴大墓正式發掘時間是2008年12月12日,向公眾發布信息的時間是2009年12月27日。經過發掘,出土了器物200多件,包括金、銀、銅、鐵、玉、石、古、漆、陶、雲母等多種質地。器內主要有銅帶鉤、鐵甲、鐵劍、玉珠、水晶珠、瑪瑙珠、石龜、石壁、石枕、刻名石牌等等。
最重要的隨葬物品極為珍貴的一共有8件,其中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等銘文。在追繳該墓被盜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項石”銘文,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為研究確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曆史依據。
在墓室清理當中發現有人頭骨、肢骨等部分遺骨,專家初步鑒定為一男兩女三個屍體,其中墓主人為男性,專家認定年齡在60歲左右,與曹操終年66歲吻合,應該是曹操的遺骨。
曹操高陵1號墓共100平方米,鐵製佩劍發掘自墓道邊,保存完整,甚為罕見;2號曹操墓發掘出的翡翠珠,為曹操下葬時嘴含,為稀世珍寶,有專家估價上千萬元。翡翠珠,橢圓狀,2厘米長,質地溫潤,在燈光的照射下驚豔無雙。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專程前來考察,發現此翡翠珠世上絕無第二個,“隻在唐代以後的記載裏見過,從未見過實物”。其他所有從曹操墓出土的珠子都帶有穿孔,隻有這個翡翠珠沒有任何穿孔,由此專家推斷其他珠子為配飾物上所用,翡翠珠為曹操下葬時口含。
相關考古專家確認此墓為曹操墓的幾點重要依據是:
第一,這座墓葬規模巨大,總長度近六十米,墓室的形製和結構與已知的漢魏王侯級墓葬類似,與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稱;該墓未發現封土,也與文獻記載曹操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的情況相符合。
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畫像石等遺物具有漢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與文獻記載、出土魯潛墓誌等材料記載完全一致。據《三國誌·魏書·武帝紀》等文獻記載,曹操於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病逝於洛陽,並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門豹祠西原上”,地屬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
第四,文獻還明確記載,曹操主張薄葬,他臨終前留下的《遺令》稱“殮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也在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證:墓葬雖規模不小,但墓內裝飾簡單,未見壁畫,盡顯樸實。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證皆為曹操平時“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裝飾品也應是曹操日常佩帶之物。
第五,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刻有“魏武王”銘文的石牌和石枕,證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據文獻記載,曹操生前先封為“魏公”,後進爵為“魏王”,死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銘稱“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時的稱謂。
第六,墓室中發現的男性遺骨,專家鑒定年齡在六十歲左右,與曹操終年六十六歲吻合,應為曹操遺骨。
在河南省文物局確認高陵的消息公布後,引發各界高度關注。一些學者表示目前證據還難以支持“新說”,亦有專家為此次發現表示該東漢大墓確是高陵無疑。
可以說曹操墓的出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裏既有專家、學者的認同,也有一些人想把這事做成“周老虎事件”,“不識魏王是魏王”。但雖然如此,曹操的智謀和秘計還是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精神財富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被保存在各個講述、分析曹操的作品之中,甚至包括我的這本小書,他將永遠作為一個曆史名人留在人們的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