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吳王聽了這位大臣的話,馬上恍然大悟,他說:“你講的真是太有道理了。正所謂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呀!”於是,吳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而那位年輕的大臣也得到了吳王的重用。

故事悟語:

這則寓言啟示我們:看問題不能隻顧眼前,隻關心局部,而應開闊眼界,從大方麵來看,否則就會因小失大。

葉公好龍

古時候,有個君王,叫做魯哀公。他經常在各種場合向不同的人表白自己如何如何喜歡有知識、有才華、有能力的人。有一個叫子張的人,他具有豐富的知識,他聽說魯哀公欣賞這樣的人後,非常期待,就從千裏之外風塵仆仆地趕來拜見。可是,子張等啊等,一直等了七天,一直沒有得到魯哀公的召見。於是,他終於明白,魯哀公並不是真的喜歡有知識的人,他隻是隨便說說,一直在吹噓罷了,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品味,來給自己塑造一種愛才、惜才的形象。子張決定回去了。臨走之前,子張給魯哀公的車夫講了一個故事,並且讓這個車夫把這個故事找機會轉述給魯哀公,然後子張帶著失望悄然離去了。

子張給車夫講的故事是這樣的:以前,有一個被稱為葉公子高的人,傳說中,他一直對外宣稱自己非常喜歡龍。他的衣帶鉤上畫著龍,他的酒器上刻著龍,在他的房屋、臥室,隻要是雕花花紋的地方,也全部都刻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如此喜歡龍,覺得非常感動,於是它決定去會一會葉公。真龍真的就降落在葉公家了。真龍把頭伸進葉公家的窗戶裏探看,把自己的尾巴拖在廳堂上。葉公看見了真龍,臉色馬上就變了,驚恐萬狀,嚇得趕忙轉身就逃跑了。真龍看到葉公這樣,失望地離開了。那麼,葉公真的是喜歡龍嗎?當然不是。其實,葉公真正喜歡的,隻不過是像龍的東西,而不是真的龍。

故事悟語:

這篇故事諷刺了魯哀公的表裏不一,名不副實。我們千萬不能做這樣的人,當然也要注意不要被這樣的人給欺騙了。

誰該坐上座

有個人到別人家去做客。他發現主人家的煙囪砌得太直了,更糟的是,煙囪旁邊還堆放著很多柴草,很容易引起火災的。他便向主人建議道:“煙囪應該要砌得更彎一些,旁邊的柴草一定要搬走,千萬不能放在那裏,很容易發生火災,這樣太危險了。

主人聽了他的話,不以為然,覺得一直這麼放著,都沒有發生什麼事故,肯定不會有問題的。主人就一句話都沒有說。

沒過多久,主人家起了大火,火勢凶猛,還有愈演愈烈之勢。幸虧鄰居們都趕來一起幫忙搶救,大火才被撲滅了。

主人家為了感謝鄰居們在關鍵時刻的出手相助,準備了感謝宴。主人家殺牛備酒,置辦宴席。安排座位的時候,先讓被燒傷的人坐上席,其餘的人也按功勞大小依次入席就座。在主人家邀請的要酬謝的人裏,獨獨沒有那個建議主人家改煙囪、搬柴草的人。

席間,有人提醒主人道:“你應該把那位權你改煙囪、搬柴草的人也請來才對,而且應該讓他坐上座。如果當初你聽了他的勸告,就不會發生火災了,房子不會被燒了,你也不用在這邊殺牛備酒、置辦酬謝宴了。今天,你輪功請客,怎麼能沒有那位勸你改煙囪、搬柴草的人呢?難道提出防火的人反而沒有功勞,而救火的人才有功勞嗎?”

主人聽了這個人的話,覺得很有道理,這才恍然大悟,馬上把那個人請來,並且讓他坐在上座。

故事悟語:

防患於未然是非常有必要的,當有人給你建議時,應當正確判斷,虛心接受,而不應置若罔聞,一概否定,否則將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