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異性是辦公室的第三個研究課題 第七十二式 抓住重點,不要在工作中“瞎忙活”(1 / 1)

第七章 異性是辦公室的第三個研究課題 第七十二式 抓住重點,不要在工作中“瞎忙活”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人的口頭禪:“忙啊,正加班呢。”尤其在一些家庭中,經常會有這樣一種情況,在一個特殊的日子裏,妻子做好了一桌飯菜,電話給老公問他快回家了否,得到的回答卻是:“忙啊,我今晚得加班,你先吃吧。”或是一個期待了很久的周末或假日,本有的娛樂計劃,也被加班無情地占據……

加班真的那麼多、那麼重要嗎?

工作與生活到底孰輕孰重?這個問題其實本身不該成為一個問題。工作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包括工作,工作隻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生活既不是在過去,也不是在未來,生活就在當下。如果有人認為,賣力地工作是為了將來更好的生活,那就大錯特錯、舍本逐末了!

上班族大概都加過班,雖然都叫加班,但加班的真正涵義卻大不一樣。有的加班是必要的加班,但有的加班卻是不必要的。有的人加班是因為工作量確實太大,由於現在找工作非常的困難,為了能保住這份工作,隻得加班拚命工作,而且從不提出任何要求。有的人加班是因為突然有個臨時性的工作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所以必須加班。有的人加班則是給領導看的。還有的是加班時幹的工作本來在日常工作時是可以完成的,卻因為上班時工作不及時做,長時間地打電話、聊天,看到領導不在時就晚來或早走,鑽空子,當突然有一天領導要個材料或數據時,自然措手不及,亂了手腳,不能馬上提供,隻好加班。更有甚者,有相互協作關係的工作,由於一個人工作拖拉,導致其他的同事無法正常工作,害得人家工作起來非常的被動,甚至受到領導的批評。

如果是公司臨時性的緊急任務需要加班,那無可辯駁,非加不可;但如果是以上其他類型的,那還真不如8小時完成分內任務,然後好好享受下班後的生活。

在加班族中,有一類“熱衷派”的加班狂人,亦即所謂的“工作狂”。這種人常常是把工作和生活“一體化”了,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其實這樣也是不可取的。生活本身遠比工作更為廣闊,更為多彩,以一概全,用工作占據生活的全部,肯定是得不償失的做法。或許有人會說,瘋狂工作是為了更快取得事業上的成果,多付出些也是應該的。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小張就是一個典型的工作狂,他平時除了早到晚退、周末加班外,即使是下班回家了,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問候他的妻子和女兒,而是先從包裏拿出電腦,連線,上網。他的妻子指出他這一點“淡漠”了家庭感情的問題時,他不以為然地說:“電腦現在開機很慢,公司又有很多人發很大的文件造成收發電子郵件很慢,我先把電腦支起來,讓它開著機、預著熱、收著郵件,然後我再過來問候和擁抱你們,這是符合組織和行為優化管理以及六個西格瑪程序的……”

有專家認為,工作狂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呈現為一種“病態”了。這種“病”的存在,於現代社會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了,但是病因各有不同。有人認為工作狂是外界因素造成的,比如老板的催促,完不成任務不準休息;還有同事的競爭,你加一個小時班,我就加兩小時!

還有專家從心理層麵上分析認為:工作狂的核心是我們作為個體的人,生存狀況嚴重不確定,從而造成自信心不足,隻好通過發狂式的工作尋求心理的平衡。即是說我們總是擺脫不了一種狀態,就是要討別人好,不管是客戶還是老板還是別的什麼人,而一旦你把討好別人和善待自己的平衡搞亂,就會變成工作狂。

工作狂人們總會認為如此努力地工作肯定能加分,能受領導重用,能受同事尊重,還可以讓下屬效仿。可實際情況往往卻是你的老板,你的同事,所有你身邊的人都會覺得你是“工作狂”,你累死累活你活該!哪怕是你最親密的親人,勸你一兩次你若仍癡迷不悟地“工作狂”下去,不給你扣上“活該”的帽子,那就真是嘴下留情了。而且,最致命的是,你累死累活地工作,人家說不定還會從理論的高度批評你說:你這樣無節製地工作,不能平衡好工作和生活,是能力低下的表現。因此,工作要講效率,千萬不能陷入工作狂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