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輯 適時放下,別讓人生毀於貪婪 懂得放棄是明智的選擇
楊玢是宋朝尚書,年紀大了便退養於家,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寬敞、舒適,家族人丁興旺。有一天,他坐在書桌旁,正要拿起《莊子》來讀,他的幾個侄子跑進來,大聲說:“不好了,我們家的舊宅被鄰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便宜了他!”
楊玢聽後,問:“別著急,慢慢說,他們家侵占了我們家的舊宅地?”“是的。”侄子們回答。楊玢又問:“他們家的宅子大,還是我們家的宅子大?”侄子們不解其意,說:“當然是我們家的宅子大。”
楊玢又問:“他們占些舊宅地,對我們有何影響?”侄子們說:“雖無影響,但他們不講理,就不應該放過他們!”楊玢笑了。
他指著窗外落葉,問道:“那樹葉長在樹上時,那枝條是屬於它的,秋天樹葉枯黃了,落在地上,這時樹葉怎麼想?”侄子們不明白含義。楊玢幹脆說:“我這麼大歲數,總有一天要死的,你們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爭那一點點宅地有什麼用?爭來爭去,鄰裏不和必然會惹下禍端。”侄子們聽後,明白了楊玢講的道理,說:“我們原本要告他們,狀子都寫好了。”
侄子們呈上狀子,楊玢看後,拿起筆在狀子上寫了四句話:“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光殿基望,秋風衰草正離離。”寫罷,他再次對侄子們說:“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遇事要退一步,不必斤斤計較。”
“善於放棄”是一種境界;是曆盡跌宕起伏之後對世俗的一種不屑;是飽經人間滄桑之後對財富的一種感悟,是運籌帷幄、成竹在胸的一種流露。隻有在了如指掌之後,才會懂得放棄,並善於放棄,隻有在懂得並善於放棄之後才會獲得大成功。明智地放棄,有時就是最好的選擇。
馬克思年輕時曾想做個詩人,也曾經努力寫過一些詩(就是後來他自稱是胡鬧的東西),但他很快就發現自己的長處和興趣並不在這裏,便毅然放棄做詩人的夢想,轉到社會科學上麵去了。後來,寫出了《資本論》等一係列指導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論著,為世界上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起到了引航的作用。沒有他,全世界受壓迫的人們還會在黑暗裏摸索。
如果馬克思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那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也肯定要失去一顆耀眼的明星。
英國著名詩人濟慈本來是學醫的,後來發現了自己有寫詩的才能,就當機立斷,放棄了醫學。把自己的整個生命都投入到寫詩當中去。他雖然隻活了二十幾歲,但他為人類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
人生感悟
放棄中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當一個人能不為世俗的微功小利煞費心機、嘔心瀝血的時候,他才有可能認真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一切,才有可能避開身邊無謂的爭鬥和紛擾而積蓄起奮發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