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有效信息並對之進行富有成效的處理,才能形成富有創見的思維和獨到的見解。在即將到來的知識經濟中,這也是人們求生的基本要求與能力。如果比爾·蓋茨和普通人一樣平凡而且瀏覽《大眾電子》,他現在也許和許多普通人一樣平凡和愜意地喝著可樂,吃著麥當勞,既不會有億萬家財,也不會充當電子新時代的帶路人。
美國佛羅裏達州有個猶太小商人,注意到家務繁重的母親們常常臨時急急忙忙上街為嬰兒購進紙尿片,於是靈機一動,想到要創辦一個“打電話送尿片”公司。
送貨上門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送尿片則沒有商店願意做,因為本小利微。怎麼辦?
這個小商人又靈機一動,他雇傭全美國最廉價的勞動力——在校大學生,讓他們使用的是最廉價的交通工具——自行車。他又把送尿片服務擴展為兼送嬰兒藥物、玩具和各種嬰兒用品、食品,隨叫隨送,隻收15%的服務費。
後來,他的生意越做越興旺。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上,我們必須具備極強的應變能力,隨時做出正確的決策,而決策的基礎在於耳聰目明,獲取大量及時、準確的信息。
培養:怎樣從生活中獲得可供利用的信息
怎樣從生活中獲得可供利用的信息呢?
1.培養敏銳的洞察力。
留心周圍小事的重要意義,圍繞我們目前在做的中心工作,圍繞一個確定的目標,然後“小中見大”,見微知著。隻有這樣,才能有所創造,有所成就。我們要相信有一天它終究會到來。要隨時警覺它的出現,一旦來臨,就要抓住它所傳遞的重要信息和有價值的線索,追根究底。
2.要把相距很遠的事物聯係在一起思索。
美國發明家威斯汀豪為了製造一種能夠同時作用於整列火車的刹車裝置,搜腸刮肚都未能想出。後來他在一本雜誌上意外獲悉,挖掘隧道時驅動風鑽所需的壓縮空氣能用橡膠軟管從800米以外的空氣壓縮機送來,他從中得到啟發,發明了氣動刹車裝置。
3.在別人不留心的地方做文章。
司空見慣的事,一般人有疏忽,大專家、大學者也有疏忽。
法國人李比希是19世紀最傑出的化學家之一。1825年,李比希從法國著名化學家蓋·呂薩克那裏學成歸來,年僅22歲,已是台森大學的教授。一天,一個製鹽工廠的熟人給他送來了一瓶浸泡過某種海藻植物灰的母液,請他分析鑒定其中的化學成分。經過一番處理,李比希從中提煉出某些鹽類。他又將剩下的母液與氯水混合,再加一點澱粉試劑,母液立即呈藍色,這說明母液中含有碘化物。第二天一早,李比希又拿起這溶液來看,發現在藍色的含碘溶液上麵還有少量的棕色液層。這液層是什麼?他並沒有進一步深入研究,想當然地斷定它是氯化碘,於是馬上標簽,實驗便告結束。
一年以後,一個與李比希同齡的法國青年巴拉,他沒有輕信李比希的結論,而對棕色液體進行多方實驗,結果發現了一種化學性質與氯、碘極為相似的新元素“溴”。李比希因為想當然,與一個重大的發現失之交臂。為了永生不忘這一深刻教訓,李比希每當指導學生實驗時,就將“氯化碘”標簽拿出來,告誡他們不得粗心大意,而應留心意外的發現。
在人的一生中,總會碰到各式各樣的偶然性的機遇,但是,假如不是對周圍的事情感興趣,沒有悉心的觀察、持久的思索,那麼,機遇即使降臨了,也無從知曉,知曉了也不善於捕捉利用,所以,要留意觀察周圍的事物,哪怕是不起眼的小事情,也要仔細觀察,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