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人生禮儀民俗 苗族鼓藏節
苗族的鼓藏節是苗族祭祀列祖列宗的一個大典,每個支係的典禮都不相同。鼓藏節又被稱為“祭鼓節”,俗稱“吃鼓藏”,它在苗語中叫做“牯噥江略”,意思是“鼓社節”,就是以血緣宗族為單位的祭鼓活動。鼓藏節每12年舉行一次,以前每次時間持續4年,但如今改為3年。
苗族是聚族而居,“鼓”是象征神靈的物件,所以每次鼓藏節的儀式都是以“鼓”為中心。苗族鼓藏節曆史悠久,它是如何發展成現今的麵貌呢?
在《苗族古歌》中有記載,在夏王朝的時候,苗族鼓藏節就有了。當時的苗族叫做“三苗國”,在夏王朝戰爭中往西南方向遷徙,一直遷徙到雷公山定居。在這期間,苗族人一直過著“鼓藏節”。
關於苗族鼓藏節的由來,它也有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鼓藏節是人類的祖先薑央創立的,他是為了祭祀創世的“蝴蝶媽媽”。蝴蝶媽媽是從楓樹中出生的,所以苗族人崇拜楓樹。苗族人認為,蝴蝶媽媽的家就在楓樹心裏,於是就把楓樹做成了木鼓,讓蝴蝶媽媽可以在木鼓裏安息,祭祖就成了祭鼓。
在苗族人心中,最高的神靈就是他們的始祖——蝴蝶媽媽,而他們的神樹就是楓樹。鼓藏節既是為了祭祀蝴蝶媽媽,也為祭祀神楓樹。
鼓藏節是由當地的鼓社組織領導操辦的,他們被稱為“鼓藏頭”,由群眾選舉產生。鼓藏頭安排的事宜有很多,從殺豬到祭祖,所有的活動都安排妥當,而宗族內的成員必須服從。鼓藏節舉辦的第一年二月份要舉辦“招龍”儀式。在那一月,鼓社內所有的男女老幼都必須集中到神楓樹的樹腳下,等候鼓藏頭主持“招龍”;在同年七月寅日,社內舉辦“醒鼓”儀式;第二年十月份的時候,則要舉辦“迎鼓”儀式;第三年四月份的時候,舉辦“審牛”儀式;等到第四年十月份醜日,人們將會舉行殺豬祭鼓儀式,這一日也被稱為“白鼓節”。儀式結束後,整個鼓藏節也就完成了。
在鼓藏節所有的儀式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招龍“儀式。
招龍儀式是雷山苗族祭祀神靈的大典,裏麵每一種禮數都有相對應的規定。比如:祭祀中殺的豬必須是閹割後的公豬,而且豬的毛旋渦必須周正。殺豬的時候,豬頭要朝著東邊的方向。豬死後,要先割下豬心窩上的一塊肉,拿去祭祀祖宗。豬的四條腿砍下留著,等到親族內的人送禮時,拿出去招待客人,而自己家的人隻能吃豬肚子上肉。
關於“招龍”儀式,在當地有個流傳甚廣的故事。
苗族有一首古歌,叫做《楓木歌》,這首歌世代相傳。歌曲中描述:在很久很久以前,這個世界上有十二條水龍,十二條旱龍,水龍都是被水牛管理的,而旱龍是被人管理。苗家人都是以養殖農耕為主,所以苗家人的需要招來“水龍”,希望有充沛的雨水保證農作物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因此,招龍是苗家人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怎麼進行招龍儀式呢?就是在鬼師們的帶領下,每個寨子內的家家戶戶都得選出一個代表,由代表扛著銅鼓,背著祭品,沿著寨子內最高的山脈緩行。就算是下雨天,整個招龍隊伍也沒有停下步伐,隊伍中的男女老少,他們都帶著一個虔誠的心,仿佛肩上的銅鼓就是希望。到了高高的山頂後,鬼師和寨子裏的老一輩擺好祭祀的坐姿,鬼師們就是念起“招龍”的祭語。念完後方可踏上歸家的路途,一路上鬼師撒著招龍米,每一個山頭都會插上招龍的白紙錢。當招龍的隊伍來到了“迎龍坪”時,寨子裏剩下的人都聚齊了,他們早已經在供桌上擺好祭品。鬼師將招龍米和龍脈上挖來的龍土,連同豬肉發給寨子裏的每一戶人家。這些東西表明,龍已經進了各家各戶,以後會得到龍的保護。
苗族鼓藏節具極具民族傳統文化,它內涵豐富,形象地表現出苗族人的人生價值觀。我們從苗族鼓藏節上看出,苗族人具有懷念先祖、尊老愛幼、勤勞儉樸等特點。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苗族鼓藏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