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說唱與歌謠 青林寺謎語
“有水能使清江清,樹疊羅漢綠蔭蔭。侍從旁邊無人問,宜都境內不用尋。”青林寺村地處於曆史悠久、地理環境獨特的湖北省宜昌市宜都高壩洲境內,其村名就是一個謎語,讓人琢磨不已。謎語,是一種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口頭文學藝術,而青林寺謎語則是青林寺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保存和流傳下來的珍貴文化財富,是我國民間文學中的一朵藝術奇葩。
青林寺裏的村民都十分擅長於製作謎語、猜測謎語、從而形成了一股癡謎之風。因此,青林寺中的謎語數量十分豐富,經過整理,大約有5000多歌,並且種類繁多,有物謎、事謎、字謎等等。其中謎語中很多具有較高的文化和藝術品味,觀察入微、情節構思巧妙。青林寺中的村民對謎語可以說是非常的熱愛,隨時隨地都可以互相出謎語、猜謎語。
青林寺村是因為青林寺的寺廟而得名。青林寺的寺廟最初建立於盛唐時期,之後在明朝中葉時期進行了擴建,最後又毀於文革時期。相傳在唐代的時候,有一天,一名香客走進了青林寺中。寺中的主持夢圓和尚就請求對方給大雄寶殿題字。這名香客就說:“你又不知道我是什麼人,我為什麼要給你題字呢?”夢圓和尚聽完之後笑著說:“那我打個啞謎,如果對了,就請你替寶殿題字。”隨後,夢圓和尚又說:“開天冬夏連春秋,一年四季季無頭。人活百歲不足奇,而今均已九十九。”話剛說完,這名香客就開口大笑,並立刻題寫了“大雄寶殿”四個字,並在下麵落款:“季無頭、九十九書”。原來,這個人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而夢圓和尚所出的啞謎,謎底就是“李白”。
當然,時至今日,這個傳說故事的真實性已經無從考證。但是至此之後,這裏的村民就喜愛上了猜謎語。
人類社會活動的最初遺跡是“長陽人”遺址,距離青林寺村也就隻有40多公裏;與之緊緊相鄰的紅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時代遺址,已經有著7500多年的曆史,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地理條件,造就了青林寺村獨特的風土人情和特有的文化氛圍,沉澱出了大量寶貴的民間文學資料。
伴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勞作,一些詼諧幽默、睿智的民間謎語、謎歌、諺語、故事、笑話、歇後語等等,在青林寺一帶廣泛流傳開來,之後又經過一代代的青林寺人的不斷加工創造,從而讓這些謎語變得更加豐滿。在我國民間眾多的藝術形式中,以謎語文化最為活躍,也最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甚至可以說,在青林寺這個地方,幾乎每一個人都是一位出色的民間藝術家,全村上下,不管男女老幼,都是製謎猜謎的高手,或采用喻物、或運用抒情、或應有寫意;或站在田邊、或坐在地頭、或聚眾閑聊,一個出謎語一個猜謎語,大家各施才能,看誰能夠獨領風騷,笑到最後。
有關青林寺的謎語,之所以能夠得到不斷的傳承和人民群眾的喜愛,主要是由於它自身所具備的幾個特點:
第一,鄉土氣息非常濃鬱。青林寺村當地的自然資源,氣候物產、風俗習慣,村民日常生活勞作方式和器具等,都可以透過謎麵與謎底的形式表現得鮮活生動。例如:天上烏雲轉轉,地下紅花爆爛,一條蟒蛇咬到,累死兩個蠻漢。(謎底:打鐵)又例如:尖尖身子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在屁股上,隻認衣衫不認人。(謎底:針)
第二,青林寺中的謎語數量十分豐富,經過整理,大約有5000多個,並且種類繁多,有物謎、事謎、字謎等等。
第三,謎歌在我國極為少見。
第四,謎語樸實無華。青林寺謎語是集娛樂性、趣味性、知識性於一體的傳統特色,就像是田野裏的一股新風。
然而,就在20世紀末期,隨著清江高壩洲水電工程的開發建設,青林寺村就成了主要的淹沒區,導致了許多青林寺村的村民向往遷移,遷移人口達到了總人口的40%,目前青林寺村僅剩下925人。隨著清江水利梯級的進一步開發,淹沒區和移民範圍必將進一步擴大,再加上多元化文化的強烈衝擊,使得謎語這一寶貴民間文化現象正麵臨著消亡的危機。
近幾年來,我國開始著力搶救、保護和傳承青林寺謎語,經過不懈的努力,先後編輯出版了《青林寺謎語選》、《青林寺謎語選(續編)》、《青林寺謎語選(精選本)》、《青林寺謎歌選》、《中國湖北青林寺謎語村》、《婚育新風謎語選》等六部專輯;同時還專門成立了青林寺謎語搶救保護組織。不僅如此,青林寺的謎語、謎歌也已經被宜都市全市中小學校列入了鄉土教材。
2001年7月,湖北省文聯在組織專家、學者進行反複論證過後,將青林寺村命名為“湖北省青林寺謎語村”,2002年被湖北省文化廳又授予這裏“民間藝術之鄉”的稱號;2003年青林寺村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謎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