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修身處世
在中國曆史上像荀攸這樣善始善終的高官不是很多。真正的謀略家往往是由“謀身”到“謀智”,即先從自身的道德素質做起,其謀略才會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來。從本質上講,這種謀略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單純的智謀,而是道德人格。謀略的深層本質就是人格。世界上決沒有脫離具體人格的所謂技術性的“計謀”。
在中國曆史上像荀攸這樣善始善終的高官不是很多。真正的謀略家往往是由“謀身”到“謀智”,即先從自身的道德素質做起,其謀略才會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來。從本質上講,這種謀略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單純的智謀,而是道德人格。謀略的深層本質就是人格。世界上決沒有脫離具體人格的所謂技術性的“計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齊威王的相國鄒忌長得相貌堂堂,身高八尺,體格魁梧,十分漂亮。與鄒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長得一表人才,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晨,鄒忌起床後,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鏡子麵前仔細端詳全身的裝束和自己的模樣。他覺得自己長得的確與眾不同、高人一等,於是隨口問妻子說:“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來,誰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邊幫他整理衣襟,一邊回答說:“您長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麼能跟您比呢?”
鄒忌心裏不大相信,因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認的美男子,自己恐怕還比不上他,所以他又問他的妾,說:“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漂亮些呢?”
他的妾連忙說:“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來訪,鄒忌陪他坐著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順便又問客人說:“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漂亮?”客人毫不猶豫地說:“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鄒忌如此作了三次調查,大家都一致認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鄒忌是個有頭腦的人,並沒有就此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過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鄒忌家登門拜訪。鄒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氣宇軒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兩人交談的時候,鄒忌不住地打量著徐公。他自覺自己長得不如徐公。為了證實這一結論,他偷偷從鏡子裏麵看看自己,再調過頭來瞧瞧徐公,結果更覺得自己長得比徐公差。
晚上,鄒忌躺在床上,反複地思考著這件事。既然自己長得不如徐公,為什麼妻、妾和那個客人卻都說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後,他總算找到了問題的結論。鄒忌自言自語地說:“原來這些人都是在恭維我啊!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說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說我美,是因為有求於我。看起來,我是受了身邊人的恭維讚揚而認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人在一片讚揚聲裏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特別是居於領導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至於迷失方向。鄒忌貴為相國,身居高位而能時常自省,真乃明智之士。
孫叔敖免於三怨
公元前605年,楚國令尹鬥越椒趁楚莊王在中原之機,發動叛亂。楚莊王為了重振國威,稱霸中原,下令求賢。當時的令尹虞丘向楚莊王推薦孫叔敖,楚莊王立即命虞丘駕車前往夢澤請孫叔敖。楚莊王見了孫叔敖非常高興,當即任命他為令尹,掌管國內軍政大事。
孫叔敖拜令尹時,楚國上至官員下至貧民都來祝賀。有一位狐丘丈人走在最後,見到楚相孫叔敖時,對他說:“做人有三怨,你知道嗎?”
孫叔敖問:“怎麼說?”
“因地位高貴而驕傲的人,百姓必然敬而遠之;因官高擅權專橫的人,國君一定厭惡他;雖然有優厚的待遇而還不滿足的人,禍患會隨之而來。”
孫叔敖回答說:“我的地位升得越高,我就越加想到下麵的百姓;我的官職做得越大,我考慮問題就越加小心周到;我的俸祿越厚,我對外的施與也越加廣博。憑這三條來避免你說的三怨,該可以了吧?”
孫叔敖沒有辜負百姓對他的期望。他任令尹後,將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才能貢獻給了楚國。他首先著手整頓軍隊,嚴明軍紀,加緊操練;其次是加強防務,由將領親自擔任警戒,率士卒日夜巡邏,以防敵人偷襲。經過孫叔敖的整頓,大大加強了軍隊的戰鬥力,在國內很快平定了叛亂和騷亂,穩定了政局。
孫叔敖一生也沒留下什麼積蓄財產。他臨死的時候,告誡他的兒子說:“大王多次要賜給我土地,我都沒有接受。我死了以後,大王一定會賞賜給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饒的土地!楚國和越國之間有一個叫寢丘的地方,這個地方的土地貧瘠,而且地名也不好聽。楚人怕鬼,而越人也迷信鬼神,能夠長期占有的封地,怕隻有這個地方了。”
孫叔敖死後,楚王果然以良田美地賜封他的兒子。他的兒子堅決推辭不受,隻是請求賜給他寢丘這塊地方。楚王雖不解,但還是答應了他的要求。孫叔敖的後人一直居住在那兒,得以安寧地生活下來。
當官最好還是要放下架子,踏踏實實地做事情。放下架子的方法有以下三條:一是要對官的身份有個正確的估價。像孫叔敖這樣“位高一寸,人縮一尺”的做法,可謂打消架子之箴言。二是擺正位置,不拿“架子”當回事。“架子”是擺不上來的,真不擺“架子”的官才是真正的愛民。三是清醒的官當知“架子”之無用。“架子”除說明你是個官僚之外,什麼也說明不了;除惹人鄙夷之外,真怕的並不多。
孫叔敖的智慧在於他懂得不把世俗人心目中的利益看做利益,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東西當做自己喜歡的東西。這也是有道之人不同於一般世俗之人的地方。俗話說得好:風物長宜放眼量。一個人真正的利益,生命上的財富,應當不是簡單地以外界環境或所擁有物的好壞貧瘠來決定的。
公儀休吃魚取之有道
春秋時期的公儀休愛吃魚是出了名的。他幾乎每天都要吃魚,竟至一天無魚而不歡的地步,有時候生病或身體不舒服了都能靠吃魚治愈。魚對於他來說簡直是一種神奇的東西。
經常吃同一種魚當然沒有意思,公儀休吃魚也不斷地花樣翻新。他吃過的魚很多,既有淡水魚,也有海裏的魚;既有南方的,也有北方的;魚的品種數不勝數,幾乎無所不包。公儀休又特別講究烹魚方法,煎、炒、蒸、煮以及一些別人想不到的方法,他都交替使用。他挑選廚師,主要就看他烹的魚滋味美不美,花樣多不多。他還常常親自到廚房去指導廚師做出稀奇古怪的花樣來。心情特別好的時候,他還會親自露一手,他的烹魚手藝可真令人叫絕!
這一年,公儀休當了魯國的宰相。於是,上上下下認識他的人,還有那些想求他辦事的人,都爭著買魚去送給他。出乎這些人意料的是,這些魚全都被公儀休拒之門外。他的學生覺得很奇怪,對他說:“既然先生這麼愛吃魚,為什麼不接受別人送的魚呢?”
公儀休說:“正因為愛吃魚所以我才不接受別人送的魚。如果接受了,辦事的時候就會徇情枉法,就會有被革去宰相職務的危險。到那個時候,就是我想吃魚,這些人也不會給我送魚了;我沒了俸祿,自己又買不起魚,那就沒法天天吃魚了。與其這樣,我不如現在不接受別人的魚,廉潔奉公,做個好宰相。雖然不能吃別人的魚,但我憑著自己的俸祿,還是天天能有魚吃啊!”
公儀休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天天有魚吃才不接受別人的賄賂,他這麼說隻不過是以簡單的事情將自己為人的原則說明白而已。誰都有嗜好,而當這嗜好過分的時候,往往會不自覺地被利用,成為他人進攻自己的弱點。公儀休清醒地看到了這一點,也以自己的言行保護了自己,不至於讓自己的弱點毀了自己。
晉文公論賞
在晉楚城濮大戰一觸即發的時候,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晉文公召集大臣們共商良策。
晉文公先問咎犯:“楚軍兵多將廣,而我軍勢弱。要破楚軍,我們該怎麼辦呢?”
咎犯回答說:“您隻要對楚國實行詐術就可以了。”
晉文公聽完咎犯的話後又問雍季:“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雍季說:“將池塘的水放幹了來捕魚,怎麼會抓不到魚呢?但是第二年肯定沒有魚了。把山林燒光了來打獵,怎能不獲得野獸呢?可是第二年也就不會有野獸了。使用欺詐的方法,雖然現在可以苟且得利,但以後就無法再得利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還請國君三思。” 晉文公經過認真的思考,最後還是采納了咎犯的主張,從而在城樓大戰中大敗楚軍。
晉文公回國以後論功行賞,卻把雍季排在首位。不少人對此十分不滿。
有人大膽地問:“城濮之戰的勝利,是由於采用了咎犯的計策。您采納了他的計策,而行賞卻把他放在雍季的後麵,這恐怕不合適吧!”
晉文公聽後笑了笑,說:“雍季的話,對百世有利,而咎犯的話,隻是顧及一時。哪裏有把顧及一時的放在對百世有利的之前的道理呢?” 聽了晉文公的解釋後,大家都心悅誠服地讓雍季得了頭賞。
依靠詐術辦事,即使暫時成功了,最終也會毀壞;即使勝利了,最終也會失敗。春秋時期,普天之下取得勝利的人很多,但最後成就霸業的人隻有五個,晉文公就是其中的一個。他知道勝利是如何取得的,也就賞罰得當。他明白,道義是“百世之利”,而功利隻是“一世之務”,隻有尊崇道義,才是掌握了“勝之所成”。因此,行賞的原則應該以道義為上,而以功利為下。
荀攸外愚內智
三國時天下大亂,荀攸(字公達)有意尋找能夠安定天下的人主。曹操迎獻帝建都許昌後,聽說荀攸是個十分有才智的人,於是征為汝南太守,後又拜為軍師。
荀攸覺得曹操是個可以與之共事的人,便甘願為其所用。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荀攸的地位僅次於荀彧,也是貢獻最大的一個。他在輔佐曹操的過程中,共奉獻重大計謀十二次,每次都能使曹軍絕處逢生或出奇製勝,成為曹操行必求計的重要謀士。曹操得到了他,經常高興地對人誇獎荀攸說:“公達不是一般的人!我能夠與他議事,天下有什麼可憂慮的呢!”這表現了曹操對他的嘉許和信任。荀攸自從受命軍師之職以來,跟隨曹操征戰疆場,籌劃軍機,克敵製勝,立下了汗馬功勞。
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隨軍。呂布在曹軍和劉備等各路軍隊的圍攻下,敗退後固守下邳,雖經過多次進攻,曹軍仍攻不下城池,這時曹操的軍隊已經疲憊不堪了,曹操想撤兵回宛城。荀攸堅決反對,他說:“呂布雖然勇敢,但無計謀,如今他三戰三敗,銳氣大減,雖在固守,軍隊已沒有奮鬥的意誌了,如果再堅持一段時間,敵人就會不攻自敗。呂布手下雖然有陳宮那樣的謀士,但他設謀遲慢,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我們應當趕在呂布的銳氣尚未恢複、陳宮的計謀尚未設定的時刻,想法緊急攻擊,這樣,呂布一定能被攻破。”
於是荀攸獻了水淹之策。曹軍引沂水灌進下邳城,大水衝垮了城牆,呂布軍隊不戰而垮,呂布被活捉,縊死於白門樓。對於這次戰鬥,曹操覺得自己完全是倚仗荀攸的計謀才成功的,連連稱讚荀攸:“即使是顏子、寧武這樣的古代大聖賢,也無非如此!”
曹操與袁紹對敵。關羽斬殺袁紹大將顏良,曹操解白馬之圍後,率六百騎兵押送糧草輜重沿河西退。軍行不久,與袁紹五六千追兵相遇。諸將見敵眾我寡,都感到很害怕,勸曹操退守大營,荀攸知道敵人的弱點,就說:“這正是殲敵的好時機,為何要退呢?”
曹操與荀攸對視而笑,心意相通,於是命令士兵解鞍放馬,丟棄輜重,引誘袁軍,待袁軍逼近,爭搶輜重的時候,曹操突然命令上馬,迅猛發起攻擊,大破袁軍,殺其大將文醜。袁紹的兩個大將被誅戮,曹操在這次決定性的戰役中取得了勝利,為曹操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於荀攸的處世安身之道,他的頂頭上司曹操有一段很形象也很精辟的話:“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荀攸有著超人的智慧和謀略,不僅表現在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也表現在安身立業、處理人際關係等方麵。他在朝二十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旋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敗之地。
可見荀攸平時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內對外,對敵對己,迥然不同,判若兩人。參與謀劃軍機,他智慧過人,迭出妙策;迎戰敵軍,他奮勇當先,不屈不撓。但他對曹操、對同僚,卻注意不露鋒芒、不爭高下,把才能、智慧與功勞盡量掩藏起來,表現得總是很謙卑、文弱、愚鈍、怯懦。作為曹操的重要謀士,為曹操“前後凡畫奇策十二”,史家稱讚他是“張良、陳平第二”。但他本人對自己的卓著功勳卻是守口如瓶、諱莫如深,從不對他人說起。
荀攸大智若愚、隨機應變的處世方略,雖有故意裝“傻”之嫌,但效果卻極佳。荀攸與曹操相處二十年,關係融洽,深受寵信。從來不見有人到曹操處進讒言加害於他,也沒有一處得罪過曹操,或使曹操不悅。
在中國曆史上像荀攸這樣善始善終的高官不是很多。真正的謀略家往往是由“謀身”到“謀智”,即先從自身的道德素質做起,其謀略才會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來。從本質上講,這種謀略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單純的智謀,而是道德人格。謀略的深層本質就是人格。世界上決沒有脫離具體人格的所謂技術性的“計謀”。
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楚莊王“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典故,說的是楚莊王以退為進、以靜製動,表麵上荒淫廢弛,實際上在觀察大臣的忠奸,最終知曉臣僚的真實,親君子遠小人,一舉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的故事。
史書記載,公元前614年,楚穆公去世,他的兒子侶繼承王位,史稱楚莊王。看到楚國新王初立,晉國便想利用這個機會恢複已經失去了的霸業,並開始四處活動,利用自己尚未完全失去的影響,把幾個早就依附於楚國的小諸侯國都拉到自己的麾下,建立了以晉國為首的聯盟。楚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勢力範圍眼看就有化為烏有的可能。楚國上下一片恐慌,紛紛要求楚莊王采取措施,與晉國一決雌雄。
可是,楚莊王繼位後卻似乎一點也不關心國家大事,自繼位以來,整天就知道尋歡作樂,在長達三年的時間裏,竟然沒有發一道有關國家大事的命令,不免令人大失所望。群臣們紛紛上諫:大王要節製淫樂,應該以國事為重。楚莊王對這些上諫都是不屑一顧,甚至對繼續上諫的大臣下了一道死命令:“今後如果再有人敢議論國君是非得失者,格殺勿論!”
果然命令下達後,上諫的人沒有了,楚莊王繼續全心全意地尋歡作樂。然而,畢竟還有不怕死的忠臣。一天,大夫伍舉要求見楚莊王,說有要事稟告。這時的楚莊王正忙於和寵姬們作樂,哪裏有半點心思聽什麼要事。但自己畢竟是一國之王啊,不見大臣又不行,隻好下令帶伍舉上來。
伍舉走進大殿,隻見楚莊王左手摟著一位從鄭國來的美女,右手把著一位從越國來的美女,正坐在一大片樂器中間,盡情地歡笑。看見伍舉走了進來,楚莊王才收住了笑,滿臉不高興地對伍舉說道:“你有什麼要緊的事趕快說,沒看見我在這兒忙著嗎?”
伍舉知道現在發火隻會把事情搞糟,而且弄不好還可能真的把自己的性命搭進去,便強忍住憤怒,笑著對楚莊王說道:“事兒倒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隻是臣下聽說大王特別喜歡猜謎語,臣下這裏有一個謎語,許多人都猜不出來,所以今天特地來獻給大王,看大王是否能猜出來。”
楚莊王天生就喜歡猜謎語,特別是一聽說別人都猜不出來,興趣馬上來了,連忙對伍舉說:“快講給我聽聽。”伍舉看到楚莊王已經進了自己的圈套,知道自己的性命是沒有什麼危險了,便一字一頓地慢慢說道:“山上有隻鳥,三年不飛翔,三年不鳴叫。請問大王這是隻什麼鳥?”
楚莊王明白,這是在說自己呢。可這是自己同意他說的,又不好問罪,便隻好故意作出一副失望的神情說道:“我還以為是什麼妙謎呢,原來就是這麼一個呀,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嘛。伍大人可以回去了,我明白你是什麼意思。”
伍舉滿以為楚莊王既然明白了自己的意圖,肯定會有所收斂的。沒料到,此後的幾個月,楚莊王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所作所為比以前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夫蘇從實在看不下去了,再也不顧什麼禁令,趁上朝的機會,在大殿之上慷慨陳詞,希望楚莊王能夠以國事為重,遠離身邊那些隻知逢迎拍馬的人,徹底治理國家,使楚國能夠稱霸中原。
楚莊王似乎十分地疑惑不解,兩眼直盯著蘇從,任憑他往下說。等蘇從把話說完了,楚莊王才慢悠悠地說出了一句任何人聽了都會感到心有餘悸的話:
“難道你沒有聽到我的命令嗎?”
蘇從鎮靜地回答說:“臣下是大王的臣下,對大王的命令豈能不知!”楚莊王又問:“既然你知道不準上諫的命令,卻還在上諫。難道你不怕死嗎?”蘇從回答道:“如果我的死能夠使大王成為賢明之王的話,臣心甘情願!”眾大臣看到蘇從竟敢和國王辯理,都以為這個蘇從肯定被殺無疑了。大家不由得都捏了一把汗,隻等著楚莊王說出那句話了。
實際上,所有大臣沒有一個人了解,楚莊王雖表麵上尋歡作樂,卻是無時無刻不在尋找忠臣、良臣和智臣。因而,楚莊王不僅一點火也沒有發,反而哈哈大笑起來。大臣們都被搞糊塗了,隻聽楚莊王一個人笑,誰也不敢說一句話。
楚莊王盡情地笑夠了,才滿麵春風地對蘇從說:“我整整等了三年,終於盼到了像你這樣的忠臣。你們是楚國振興的真正希望所在!”
隨後,楚莊王下令,殺掉了三年來圍在自己身邊的那些隻知拍馬奉承的官員,並下令整頓治安,殺掉了數百名為非作歹的小人,同時提拔了在這期間敢於上諫、治國有方的官員。
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最終成為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從上古的黃帝開始,中國的領導者們就知道“容天下可容之事”。容忍,已經成為一個領導者是否開明的標誌之一。堯舜的禪讓在於心胸的開闊,中國幾千年所信仰的儒家思想和佛教教義的精髓也提倡“忍”。
中國文化的精要就在於以靜製動,處安勿躁。浮躁會帶來很多危害。想有所作為,而又不能馬上成功,會產生急躁情緒;本以為把事情辦得很好,誰知忽然節外生枝,一時又無法處理,必然生出急躁之心;因為他人的過錯,給自己造成了一定的麻煩,心氣不順,也會產生急躁情緒;受到別人的責難、批評,又無法解釋清楚,心中也會產生急躁的情緒。無論是哪種情況產生的急躁情緒,其實對己對他人都沒有好處。浮躁之氣生於心,行動起來就會態度簡單、粗暴,徒具匹夫之勇,這樣不是太糊塗了嗎?
人不能心浮氣躁,靜不下心來做事,將一事無成。荀況在《勸學》中說:“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牙、強壯的筋骨,但往上能夠吃到地麵上的黃土,往下能喝到地底的黃泉水,原因是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隻腳和兩個大鉗子,它不靠蛇鱔的洞穴,就沒有寄居的地方,原因就在於它浮躁而不專心。”
輕浮、急躁,對什麼事都深入不下去,隻知其一,不究其二,往往會給工作、事業帶來損失。忍浮,是指人要踏實、謙虛,戒躁是要求我們遇事沉著、冷靜,多分析多思考,然後再行動,不要這山看著那山高,幹什麼都幹不穩,最後毫無所獲。
小不“忍”則亂大謀。一個沒有肚量的人,注定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
陸遜以德報怨服江東
三國時的陸遜為人忠厚、富有智計,並且能容讓別人,不計恩怨。會稽太守淳於式大概是覺得陸遜年輕卻又地位很高,對陸遜有點不滿,就在暗地裏給孫權寫了一封告狀信,說陸遜在打仗時向百姓征收物資超過了規定的數量,使當地的百姓憂慮不安。
戰事結束後,陸遜回到孫權身邊。孫權將淳於式的告狀信拿給陸遜看,陸遜看了,沉默不語。孫權又問淳於式的為人和表現怎麼樣?陸遜卻極力稱讚淳於式,說他對自己的工作十分盡心,是個盡職盡責的官吏。
孫權奇怪地問陸遜:“淳於式在背後告你的狀,你卻在背後讚揚他,這是為什麼啊?”
陸遜回答說:“淳於式告我的狀,雖不完全符合事實,事情講得有誇大的地方,但他的動機是好的,是為了維護百姓和國家的利益,他沒有什麼大錯,應該值得肯定;如果他告了我的狀,我就在您麵前講他的壞話,那就會形成互相攻擊的局麵,不僅不利於官吏之間的和睦和國家的安定,我恐怕也不是一個正派的人了。”
孫權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很欽佩陸遜的為人,說:“你真是個忠厚的人,胸懷如此寬闊,一般的人是很難做到的啊!”
公元222年,劉備為了替自己的義弟關羽複仇,領兵順江而下,進攻吳國。吳國的形勢十分危急,許多大將都感到害怕,孫權遂起用陸遜為大都督,指揮朱然、潘璋、宋謙、孫恒等五萬大軍抵抗劉備。
當時陸遜很年輕,在他所統率的各部隊的將領中,有的是孫堅、孫策的老將,有的是皇親貴戚,資曆比陸遜老得多,地位也比陸遜高,而陸遜當時還沒有什麼突出的業績可以讓眾人心服口服,因此,在前期準備的時候,眾將往往不聽陸遜的指揮,各行其是。陸遜知道,如果這樣下去,非遭受損失不可。
在一次戰鬥之前,又有幾位老將軍不服從軍令,同陸遜爭論起來,各持己見。陸遜沒有辦法,隻好以手握劍,十分嚴厲地說:“你們應該知道,劉備是聞名天下的英雄,連曹操都很怕他。現在劉備的軍隊已侵犯了我們的邊境,大敵當前,我們應該團結一致、齊心協力,你們各位將軍都是身負重任的人,是國家的棟梁,而現在卻不聽指揮,這樣會危害國家的,實在不應該。我雖是書生出身,勳業、資曆、威望都不如各位老將軍,但我既已受命指揮大軍作戰,國家予我重任,是相信我能不負重托,團結大家完成使命。國家委屈各位將軍,也是相信各位能夠接受我的指揮,各人都應承擔自己的責任,沒有理由推辭。否則如何對得起國家的恩惠呢?”
最後,陸遜嚴肅宣布,如果有人敢違抗軍令,他必定依法懲處。將領們聽了這番恩威並施的話,才逐漸地聽從指揮。後來,他利用劉備的失誤,用火攻的辦法燒了劉備的營寨,結果連破劉備四十多個軍營,蜀軍將士死傷數萬人,也使劉備敗退白帝城,最終死在那裏。戰爭結束後,大家才認識到了陸遜的才能,那些老將們才真正口服心服了。自此以後,陸遜在吳國建立了穩固的威望。
事後,在總結與蜀國作戰的經驗時,孫權問陸遜:“在擊退劉備的戰役中,你遇到了將領不聽指揮的問題,當時你為什麼不把情況報告我,讓我下命令呢?”
陸遜回答說:“各位將軍都是國家的功臣,要依靠他們創建大業。您對我如此信任,交給我的重任和我的才能很不相稱,但為了對國家有利,我能做到忍辱負重。春秋戰國時期,藺相如能容忍廉頗,我和他們相比,還相差很遠呢。再說,如果由您來下命令,將領們雖然表麵上服從,但那隻是服從您,從心裏還是不服從我,這樣一來,就會造成更大的麻煩!”
孫權聽了,連連稱讚:“說得好,做得對!”於是任命他為輔國將軍,封為江陵侯。
處處以國家以事業為重,不介意個人恩怨,多為他人設想,容讓別人,這是為政者所追求並該堅持做到的。陸遜在這點上就做得很好,並得到了孫權的高度賞識。麵對資深老將們不服從軍令時,陸遜沒有采取強行壓製的方法,而是寬懷大度,忠厚待人,不以統帥自居,以謙讓得人情,以才智服人心,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得眾將領聽從了他的指揮,這在當時應該是一種高明的做法。
古人雲:“謙受益,滿招損。”意思是說謙遜退讓往往會得到好處,而驕傲自滿卻往往招致災禍。真正有道德有本領的人是不怕別人不服的,問題是很多“領導”沒有道德和本領,隻好用強力來壓製,結果當然是可想而知的。
才德兼備的“領導”似乎並不多見。“才”是與生俱來的,很難改變,但“德”主要靠後天的修養而成,因此,以“德”補“才”應該是可以做到的,就像所謂的勤能補拙一樣,以道德的力量來團結大家,凝聚大家,從而發揮大家的作用,把事情辦好,應該是很多“領導”都可以做到的。
蔣琬上任以安定為本
諸葛亮成立丞相府後,蔣琬先後任東曹椽、參軍、丞相府長史兼撫軍將軍等職,成為諸葛亮的重要助手,是諸葛亮欽定的接班人。生前諸葛亮曾密奏後主劉禪說:“我若死了,身後事務最好交付蔣琬。”諸葛亮死後,劉禪遵其囑托,將國家大事托付給蔣琬,先後任其為尚書令、益州刺史、大將軍,封安陽亭侯,複加為大司馬。在這強人過世、舉國驚慌之際,繼位者不僅要是個能者,還要是個仁者,必須讓人安心,給人“示定”的形象,千萬不可亂了陣腳。諸葛亮曾對劉備說蔣琬的施政“以安定民眾為根本,不注意表麵功夫”,這時得到了充分印證。蔣琬肩挑大任之後,既不憂傷,也不喜悅,神態舉止一如平日。更難得的是,他麵對毀謗攻詰時的應對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