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一網情——網絡文學觀[1](1 / 3)

第二十一章·一網情——網絡文學觀[1]

一、網絡寫作與傳統寫作的共贏時代

最近,一部名為《武林外傳》的電視劇在熒屏悄然走紅,連我這個一向並不怎麼關注電視的“書呆子”也被它吸引了去,興致盎然樂此不疲地看了許多集。這部電視劇好就好在本子上,從中可見編劇娛樂的功底相當深厚。當得知此部電視劇的編劇是曾被稱為“網絡文學界的三駕馬車”之一的寧財神時,我禁不住對這位從網絡走出來的寫手充滿了好感。我知道,在大多數傳統作家眼中,不管網絡作家如何努力,他們的寫作終究難以逃脫“輕飄”和“膚淺”的命運。即便是對於那些已經從網絡大踏步走紅傳統媒體的網絡作家們,比如安妮寶貝、李尋歡、痞子蔡等知名網絡作家的作品,傳統作家對他們的評價也不是很高。也許這就是近來一些網絡作家竟然不約而同否認自己的“網絡”身份,很不把網絡作家這個稱號當作一回事兒的原因吧。所有的寫作者都是需要認同和肯定的,所謂“嚶嚶鳴矣,求其友聲”。標榜個性和自我的網絡寫作也免不了這個“俗”,曾經惹眼的網絡作家們忙著向傳統寫

[1]  本文原載於《紅岩· 重慶評論》創刊號,2009 年10 月。

作“皈依”的速度和姿態讓我們對網絡寫作的前景充滿憂慮。

其實,依照網絡寫作的特點,這個充滿朝氣、預示著強大生命力的寫作方式本來就應該獨立於傳統寫作之外。越來越多的網絡寫手義無反顧地舍棄這種寫作方式心甘情願被傳統“招安”,從而造成網絡創作的大麵積荒草叢生,難有質量很高的大作品出現。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不外兩條:一是網絡寫作缺乏傳統寫作顯而易見的功利(利益)刺激,這是外在的原因;另外一個原因(也是更為重要的原因)是網絡寫作缺乏一批能夠真正堅守這種寫作理想的骨幹寫手和中堅作家。那些借助於網絡迅速起家的所謂網絡作家們根本沒有成為網絡大家的誠意和能力,他們一旦得到轉向傳統寫作的機會,就會毫不遲疑心甘情願地投奔過去。基於此,筆者認為缺乏一大批能夠堅守“網絡家園”的代表作家隊伍,是目前的網絡寫作難以和傳統寫作抗衡的重要

原因。

毋庸諱言,網絡寫作一直存在著泥沙俱下、泡沫多於精品的問題。一直

以來,因為網絡寫作顯而易見的局限(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寫作是“在線寫

作”,這種即時性的寫作不可能像傳統寫作那樣從容),人們對這種寫作方式

一直比較寬容,對於那些稍微好一點的網絡作品都給與很多的關注和讚譽,

這才有網絡作家們的快速崛起和迅速走紅。客觀一點看,那些已經浮出水麵

並且已經被傳統寫作“招安”的網絡作家的整體創作水準並不高,像寧財神

這樣有著很好創作後勁的網絡寫手並不多。安妮寶貝現在已經足夠走紅,也

建立了不少數量的忠實粉絲,但細讀她的作品,難免會產生重複、壓抑的感

覺;李尋歡作品中大段大段的對話也讓人生厭;痞子蔡除了會給自己的作品

起一個很有感染力名字、泛濫運用嘩眾取寵的情感描寫以外,也絲毫看不到

有什麼獨創性的殺手鐧。縱觀這些網絡寫手,正如一些論者所言,他們中的

大多數仍然像獨守空閨的小女人在回味一些編造的故事或者封閉的都市小男

人在無病呻吟。他們的寫作存在的共同缺陷是接觸社會經驗的缺席,想象和

編造是他們創作的唯一源泉。吊詭的是,這樣的寫作水準恰恰滿足了一些素質不高的都市網蟲們的口味,從而造成了這些網絡寫手的虛假繁榮。

如果能夠積累一批素質較高並且堅守寫作立場的網絡寫手隊伍,筆者相信網絡寫作肯定會發展壯大,進一步打破“垃圾與精品齊飛,低俗共高雅一色”的現狀。網絡寫作的開放性、交互性、即時性、超時空性、多元性、隨意性,解構傳統寫作的縱深掘進,都預示著這種寫作高度的自由和空前的生命力。隨著時間的推進,網絡寫作的自由和對各種限製、束縛的徹底擺脫,一定會吸引更多有創作實力的作家融入網絡。在一些缺乏定力的網絡寫手向傳統寫作繳械投降的同時,我們不無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傳統寫作者也開始向網絡“借力”發展,在筆者周圍,數量龐大的傳統作家特別是年輕作家開始登陸網絡平台,加盟壯大了網絡寫作的陣容。也許不遠的將來,網絡寫作和傳統寫作將會真正發展為平分秋色,走向共贏!

二、共贏表征一:文學期刊網絡化

當今時代傳統文學期刊網絡化是大勢所趨,幾乎所有的文學期刊都在建立自己的專業網站和文學論壇,即便是那些還沒有建立期刊網站和論壇的文學刊物,也尋找到了專業的期刊網比如龍源期刊網等來傳達刊物的信息。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都達到了文學期刊的網絡化目的,期刊借助網絡的快捷、方便等特點實現編讀之間的交流,抓住日益增多的網上閱讀者,從而保證了文學期刊的傳播和發行。可以說,文學期刊網絡化是目前期刊傳播的一個生長點,抓住了網絡傳播就抓住了潛在的閱讀市場。

龍源期刊網是實現期刊電子化的專業網站,目前,幾乎所有有影響的文學期刊在沒有建立自己的網站和論壇之前,都選擇了依靠這樣的專業網站來實現期刊的網絡化。這在大大方便了網民的閱讀的同時,也擴大了期刊的閱讀市場。絕大多數的文學期刊都能夠做到在紙版發行的短時間內,將電子版上傳發布,有的還實現了同步傳播。這種快捷的方式讓網上閱讀者紛紛叫好。

唯一遺憾的是,目前的幾乎所有期刊電子化的專業網站都開始了市場化運作,對於網上閱讀開始收取少量費用。筆者了解到,盡管這個費用相對於紙版是很低的,但也擋住了不少的網上閱讀者。這也是文學期刊通過期刊網實現網絡化的一個弊端,此時,文學期刊建立自己的專業網站和論壇就尤為迫切了。

目前國內有影響的文學刊物,有許多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文學網站,有的甚至還建立了自己的論壇。通過網站發布信息,實現期刊電子化;通過論壇實現編讀網上交流,更重要的是通過論壇來選稿、約稿。老牌刊物《人民文學》目前已經建立自己的期刊網站,定期發布刊物的電子版。與《人民文學》相比,同為權威老牌刊物的《收獲》、《中國作家》等就顯得落後了,在網絡化方麵沒有自己的專業網站,隻能借力於期刊網,不能完全實現紙版電子化。像《鍾山》、《芳草》、《當代人》、《佛山文藝》、《特區文學》、《廈門文學》等文學刊物不但建立了專業網站,而且還建立了文學論壇。這些相對專業的文學論壇吸引了很多寫手,有的人氣還很旺。《鍾山》也算是老牌文學刊物了,在文學期刊界有自己的影響力,它建立專業網站和論壇的時間並不長,但信息發布卻相當迅速,幾乎完全實現了紙版與電子版的同步。《鍾山》充分利用專業論壇,專門聘請了論壇版主,及時對論壇進行維護,從論壇貼子裏麵選取優秀稿件,在紙質版上定期編發。《芳草》雜誌素有“四小名旦”美譽,在對市場進行調研後《芳草》毅然決然決定改版,在將刊物由文學原創轉向網絡選刊的同時,也及時建立了自己的選刊網站芳草網和芳草論壇,並在刊物上開辟“芳草風雲榜”等專欄,定期刊載論壇上的好稿。由《河北文藝》改版而來的《當代人》,其網站和論壇也相當有水準,人氣凝聚得很好。在期刊網絡化方麵特別值得關注的還有《佛山文藝》,在其他文學期刊不景氣的時候,《佛山文藝》卻保持了相當的讀者市場,並且以半月刊的辦刊方式彰顯了刊物的實力和水平。這本刊物辦得相當活潑,這與其注重期刊網絡化是分不開的,他們充分利用自己的網站和論壇實現約稿、選稿,做到紙版與電子版的同步編輯,大大方便了讀者閱讀。上麵提到的《特區文學》、《廈門文學》等也是廣大寫手喜歡去的地方,到這些刊物的論壇裏去瀏覽,會發現不少知名的網絡寫手都在那裏遊蕩。

就筆者視野所及,除本文提到的文學期刊以外,尚有不少的文學刊物都建立了網站或者委托專業的期刊網,來實現刊物的網絡化。值得關注的是,現在有些文學期刊網站雖然已經建立起來,卻不能做到及時的更新維護,這大大影響了閱讀和網民寫手的興趣,看著一些文學期刊網站的漸趨荒蕪,讓人禁不住想到文學生存境況的艱難和難以為繼。是啊,對於大多數缺少辦刊經費的文學期刊而言,能維持紙版的正常編輯發行已經很是吃力了,哪裏還有財力和精力去實現什麼網絡化!如此造成的惡性循環,讓某些文學期刊走上了下坡路。

不難看出,在信息時代,文學期刊的網絡化是不可逆轉的潮流,能否及時跟進實現期刊的網絡化,是文學期刊能否爭取讀者市場的一個風向標,對此應該予以高度重視,不可掉以輕心。

三、共贏表征二:網絡文學論壇的繁榮——以作家陳村主持的“小眾菜園”為例

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共贏表征的另外一個表現就是網絡文學論壇的異軍突起,這些文學論壇大量地充斥於各大網站,其中許多論壇運作得相當出色,人氣很旺。著名作家陳村主持的“小眾菜園”便是其中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學論壇。這個論壇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彙聚了國內外相當多的知名作家、學者,並且別出心裁地設置了發貼權限,隻有那些具備一定創作水平或者得到論壇兩名以上有發貼權限的人推薦,才能夠從論壇主持人陳村那裏獲得發貼的資格,成為真正的“菜農”,否則隻能是一個瀏覽者。這個措施保證了論壇發貼者的相對專業和帖子的高質量。所以,這個論壇幾乎每天都能夠吸引大量的遊客,這裏不僅成為了寫作者發表作品、交流思想的平台,也成

為了解文壇部分作家近期動向的平台,成為報刊編輯記者選稿約稿的平台。

作家陳村是曾經的先鋒派知名代表作家,近年來一直專注於網絡文學的推動工作。他不但參與了知名文學網站“榕樹下”的工作,而且一直注重發現、培養有實力的優秀網絡寫手。他在當代文學刊物《十月》主持的網絡文學專欄介紹了一大批網絡新秀,此外,他還應有關出版社之約編選了年度網絡文學選本。基於此,說陳村是當代作家裏麵對網絡文學貢獻最大的一位毫不為過。這幾年,陳村在“小眾菜園”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用時下流行的話語說就是:為論壇的蓬勃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正是因為陳村的敬業投入和專業素養,才能夠吸引凝聚了那麼多的知名作家和學者以及網絡寫手,除陳村外,朱新建、吳亮、孫甘露、裘山山、寧肯、褚福金、韓東、葛紅兵、雷立剛……等等數不勝數、群星閃爍,這些人的經常參與保證了論壇旺盛的人氣。“小眾菜園”日益成為這些作家、學者發表作品、交流思想的一個開放性的互動平台,他們在論壇上發表的文章和一些生活感悟除被傳統媒體刊載外,大量的還是作家學者們原始構思狀態的散亂思維品,因此還有非常大的史料價值,成為研究當代作家的一些難得的鮮活素材。值得一提的是,吳亮、陳村、朱新建等經常在論壇上更新饒有趣味的諸如“80 年代瑣記”和作家活動照片以及學術研究劄記等,吸引了眾多瀏覽者,這些看上去很隨意的“發言”,在漫不經心中帶給了讀者快樂,在快樂中接受信息,在接受信息中留下了極有價值的研究素材。

有論壇主持者的精心嗬護,有精妙絕倫趣味橫生的帖子,一些期刊雜誌的編輯慕名而來約稿選稿就不奇怪了。在“小眾菜園”發表的成係統的帖子,有許多會被傳統媒體編輯看中,進行約稿,這一點是一般論壇所不能比擬的。據筆者經曆和觀察,在論壇裏選稿約稿的不僅有權威的文學刊物編輯,還有大量的報紙副刊編輯們,他們也在這裏選取符合他們標準的稿件。海外媒體的編輯也不乏其人。陳村主持的“小眾菜園”無意中成為了傳統媒體的供稿源,這一點也許是陳村所沒有料到的。僅從一點來說,廣大的報刊編輯們就應該感謝陳村和這個論壇,論壇發貼權限的審查無意中讓論壇帶上了五四時期“同仁刊物”的特點,保證了論壇發貼質量的相對較高水平,也無形中為傳統媒體的編輯們提供了一批很好的作者隊伍。

目前,有關“小眾菜園”的研究還很少甚至於沒有,筆者也隻是對其作一個大概的描述和粗略的考察,更為詳盡的研究還有待於以後。但筆者敢預言,隻要這個論壇堅持目前的做法,繼續維持下去,並且還能有所提高的話,研究當代網絡文學就不應該繞過這個論壇。而且,將來對作家陳村的研究,也不應該忽略他對網絡文學的特殊貢獻,尤其不應該忽略他在“小眾菜園”上花費的心思和做出的成績。

當然,像“小眾菜園”這樣的文學論壇在現在的網絡環境中還有許多,但能做到像“小眾菜園”這樣純粹和高質量的還沒有第二個。下文中筆者還將考察幾個著名網站的文學論壇,在這些文學論壇中,包括天涯社區、紅袖添香這樣相對較優秀的網站論壇,它們的文學論壇雖然也是各有千秋,但總體上看,還缺乏陳村這樣優秀的主持者,從而難以避免論壇發貼質量的良莠不齊。

四、共贏表征三:代表性文學網站的崛起

代表性文學網站的崛起是網絡文學不斷成熟發展壯大的重要標誌之一,就筆者所接觸到的文學網站而言,榕樹下、起點中文、紅袖添香、新浪原創、天涯社區舞文弄墨、網易文學、搜狐文學、騰訊文學、博客中國文學頻道等都可以歸入優秀文學網站之列。當然,還有許許多多和文學有關的網站也做得相當不錯,但從規模和影響力來看,能和上麵這幾家相抗衡的並不多。

榕樹下文學網站是老資格的網絡先鋒,其在網絡文學上曾經一度獨步天下。從榕樹下走出了許多出色的網絡寫手,其人氣一向為其他網站所矚目。榕樹下每天更新的帖子數量可觀,其中不乏較高質量的文章存在。榕樹下還

領銜搞過全國性的網絡寫作大賽,是比較早地注重和傳統媒體特別是出版社

合作的網站,這也是其有眼光的體現,較早看到了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有

機融合的發展趨勢。但就目前網絡文學的總體情況看,榕樹下已經有被其他

網站比如紅袖添香、起點中文、天涯社區等迎頭趕上的危機。

作為專業性的文學網站,紅袖添香和起點中文的創立都不是最早的,但卻是發展最快的,而且其影響力也是超前的。紅袖添香和起點中文分別打出了純粹文學和玄幻武俠等旗號,試圖以此來吸引網民眼球。目前,這兩個網站的發展步伐穩健,紅袖添香成功地實現了網絡文學的紙質出版,打出了“紅袖”文學品牌,其策劃出版的長篇小說在市場銷售方麵一度看好。起點中文靠著龐大的專欄作者隊伍,以快速更新的內容維持著巨大數字的讀者點擊

量,其發展潛力可謂很大。

新浪原創以及相關文學頻道依靠著網站本身的網絡資源,依托網站龐大

的訪問量的優勢,大力打造新浪文學品牌,先後開展了兩屆影響深遠的網絡

文學大獎賽,以其巨大的獎金份額吸引了大量的網絡寫手參與其中。通過這

個平台,新浪原創和讀書頻道發掘出一大批一直沉潛在民間狀態中的網絡寫

手。相較於其他文學網站,新浪文學更加注重和傳統媒體的合作,其兩次大

賽的獲獎作品都由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打造出了自己的文學品牌。

天涯社區一直是熱鬧不斷,其代表性的頻道不僅有文學方麵的舞文弄墨、

散文天下、閑閑書話等,還有影響力很大知名度很高的思想方麵的關天茶社

等。筆者以為,就目前國內情況而言,天涯社區是最有娛樂精神的網站,從

這個網站炒作出了好多娛樂明星。就文學方麵看,慕容雪村《成都,今夜請

將我遺忘》就是從這裏發跡走向傳統媒體的,稍感遺憾的是,因為作品質量

的不高和創作底氣的不足,在層出不窮的炒作後浪推前浪的洶湧澎湃下,這

些網絡寫手真的快要被全國人民遺忘了。不管怎麼說,天涯社區舞文弄墨欄

目的確人氣超旺,目前,這裏仍然是網絡寫手炒作自己的最佳園地之一。值

得一提的還有天涯社區開展的手機短信文學大賽,可以說是開一代風氣之先,對短信文學的正名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正如前文所談到的,天涯社區的影響不僅僅在於文學,還在思想的傳播,關天茶社這個頻道就是目前最好的思想網絡平台之一,雖然目前這樣的欄目受到的限製比以前要多得多,但其影響仍然深遠。一些好的文學評論也經常在這個地方露一露臉。

網易、搜狐、騰訊三家網站都開辟了相關的文學頻道,和新浪文學相似,其依托的平台資質也是比較雄厚的。作為在中國大陸較有影響力的大網站,其中任何一個頻道的點擊量都是很可觀的,文學頻道當然也不例外。但就其影響來看,三家網站在文學方麵傾注的精力比不上新浪網,我想這可能也是這三家網站的文學頻道沒有徹底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之一。盡管如此,依托著網站本身的優質資源和旺盛人脈,其發展潛力還是很大,其發展空間未可限量。

作為本文論述的一個特例,博客中國是筆者注意到的一個最有進取心的新銳網站。這個網站的建設時間也不是很長,但其成長的速度驚人。據筆者看來,博客中國最大的特點是善於策劃和審時度勢,這個網站好作出驚世駭俗的舉動,比如其對木子美和芙蓉姐姐的大肆炒作就是最好的注腳。因為博客中國的主要興趣不在文學,所以其引人注目的地方也不以文學為主。但就其影響來看,博客中國對網絡文學的推動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需要說明的是,除上文提到的網站以外,還有許多文學網站在蓬勃發展著,因為視野局限和認識能力所限,本文未能進一步對這些網站展開論述,這是很感遺憾的,隻好留待以後再作進一步梳理了。

附錄:作家訪談

一、專訪餘光中[1]

近期,海外華文文學的傑出代表、著名詩人餘光中先生來到徐州師範大學,參加了“餘光中與20世紀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望鄉的牧神——餘光中、舒婷、林煥章等詩作朗誦會”和餘光中演講會等一列活動。這是一次文學的盛宴。筆者在活動之餘有幸采訪了餘光中先生。下麵是對餘先生講話的整理。

自我定位

三分之二的作家三分之一的學者

我開始是從詩入手,後來晚幾年才寫散文,開始把散文認為是副產品。可是後來散文寫得認真了,讀者也很多,受到肯定,所以,詩和散文是我的兩個眼睛,必須同時運用才看到一個立體的世界。那麼同時呢,我自己分析自己,我是三分之二的作家三分之一的學者。這個學者是什麼意義呢?因為

[1]  原刊於《徐州師範大學報》,總第389 期,2008 年3 月30 日。

我寫評論,我又做翻譯,這兩樣東西要靠學者的修養。這當然也要靠作家修養,詩歌散文的創作是作家的事。所以我從事的這四種文體寫作,跟創作跟學問都有點關係,不過我覺得三分之二是在作家,三分之一是在學者。

關於詩歌

新詩選即將出版

餘光中先生說,我從台灣到大陸,最早是在1992 年,到現在已經16 年了,前後出書恐怕有二十本左右。這裏麵的種類很多元,有翻譯,也有評論,也有散文,也有詩歌,所以加起來至少有二十種之多,有的編印得比較好,有的比較差。

今年還會在南京大學出版社出一本,因為我是南大的校友,他們會幫我出一本詩選,這個詩選是以懷古和鄉愁為主題的,大約會在今年五月出版。大陸的媒體都叫我詩人,可是早年我出書大多都是散文,近年來詩集才慢慢多些。

《鄉愁》變成了一張名片

這首詩我寫的時候隻花了20 分鍾,所以有人說我的才思敏捷,那也不是,這種感覺我有20 年了,不過正好我找到一個出口,就把它拖出來了。當時我寫也沒有想到它能不脛而走,“小兵”立了大功。所以現在大家很容易貼標簽,說我是一個鄉愁詩人。我還有很多別的詩,比如寫親情啦愛情啦友情啦,寫人物啦,寫山水啦都有,甚至有一些寫道家的,佛家的都有,可是很多讀者跟我打交道也就僅有那首詩了,現在是變成了我的一張名片,反而把

·附錄·作家訪談 |專訪餘光中

我的臉給遮住了。隻見名片而不見其人。

詩歌的小眾化不可怕

談到大陸詩壇現狀,餘光中先生說大陸詩壇我不是很了解,因為大陸詩刊很多。大概最早介紹我的詩刊是成都的《星星》詩刊,最近我有很多詩發表在南京的《揚子江》詩刊,當然北京的《詩刊》也發表過。好像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真可謂是詩派林立啊,最早當然是朦朧詩了,朦朧詩人我見過舒婷、北島。朦朧詩最後呢,詩派很多,主張也不一樣,風格也不一樣,必須要在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出一個流向來。

現在問題倒不是詩派如何,而是詩歌的邊緣化,整個的文學市場也被流行詩所推擠,所以詩變成小眾的東西,我覺得小眾也無所謂。我們現在回顧唐詩,真正大眾化的,究竟有多少?就白居易是大眾的,或者宋朝的柳永大眾化的,那麼像李後主就是小眾化的,唐詩三百首都沒有把他納入,可是李後主還是一直傳到今日啊。問題是如果連小眾都守不住的話,那就是很大的問題了。

詩人本身應該反省

詩歌的命運當然是有起伏的,目前看來呢,詩運不是很暢,當然是跟媒體有關係,跟書的市場、取向也有關係,可是我覺得詩人本身也應該反省一下:為什麼接受詩的人不多,自己是不是可以把詩寫得更雅俗共賞一點?如果能夠寫得更雅俗共賞,讓一般讀者更容易接受,那也許詩運會打開一點局麵。

很坦白地說,我覺得現在詩的問題,我不僅指的是中國大陸,還有台灣香港,或者新馬的華人詩人等等,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什麼呢?是詩歌的平衡。在我們上一個世紀的20 年代,那個時候新月派是格律詩。格律詩寫久了以後好像有一個問題,就是太整齊了,太整齊了,就失去了活力,過分整齊缺少變化,這就是格律化的問題。因此30 年代就興起了自由詩,那麼自由詩當然就是從格律詩的過分“韻文化”裏麵跳出來,得到自由,可是呢,在另外一方麵,跳出來“韻文化”又跳進了“散文化”,問題就在這。因此現在的詩人,要考慮如何避免過分整齊的格律化,韻文化,如何避免太散漫的散文化,如果能夠取得一個平衡,整齊之中有變化,變化之中不失其秩序,我覺得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假如不能克服這一點,不能取得一個平衡,那麼詩運會繼續不暢,小而言之,就是個別的詩人詩集沒有銷路,沒有讀者,大而言之,這個詩運會受到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