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論獨立批評
在這個表揚與自我表揚成為流行病的時代,我們很難聽到對中國當代作家批評的真聲音。批評家和這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的作家正在形成一種共謀,批評家在批評實踐中越來越表現出唱詩班的濃重色彩,他們對當代文學史的寫作和作家的批評聲音越來越弱,這實際上造成了批評在當代文學中的缺席。在大量的所謂批評家們逐步蛻變為“讚揚家”的時候,在批評家放棄發自內心批評的真聲音以後,千瘡百孔泥沙俱下的當代文學就被披上了華美亮麗的外衣,當代文學和作家群體就被裝扮出一幅欣欣向榮歌舞升平的虛假繁榮景象。基於此,筆者以為無論是對於當代文學史的寫作還是對當代作家的批評,都需要給予重新審視的目光,正視當代文學批評在主觀與客觀方麵受到的牽製,重視作家作品的批評聲音的稀缺。和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相比,我們現在更加需要能夠發出嘹亮聲音的獨立批評,隻有批評者發出自己的真聲音,才能喚醒沉醉在文學泡沫裏的人們。
獨立批評的聲音在中國大陸特別稀缺,我們能見到的幾乎所有的現當代文學史讀本都是一個腔調、一個模式。當然,近幾年的當代文學史寫作也出現了一些轉機,以上海複旦大學陳思和教授領銜編撰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北京大學洪子誠教授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等為代表的新文學史著作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批評界在擺脫各方麵牽製的努力。但像海外學者夏誌清那樣優秀的文學批評者,或《中國現代小說史》[1] 和《新文學的傳統》[2] 那樣的經典著作,依然是鳳毛麟角。盡管我們注意到國內一些優秀學者如陳思和、錢理群、陳平原、黃子平、王曉明、王彬彬、李新宇等在這方麵的努力,但這還不足以催生出一部真正的現當代文學史。
筆者注意到,上世紀80 年代中期文學批評界曾經出現過反思文學史寫作的聲音,北京大學錢理群、陳平原、黃子平提出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和陳思和、王曉明等提出的“重寫文學史”等,其本意都是在於嚐試“改變這門學科原有的性質,(使現當代文學史)從從屬於整個革命史傳統教育的狀態下擺脫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審美的文學史學科”[3] 。遺憾的是,這種“獨立的、審美的”文學史寫作至今依然還是難覓蹤影。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否認這次討論在獨立批評方麵的重大意義,在筆者看來,這次討論的出現是中國大陸自覺到獨立評論的第一次嚐試。
80 年代中期,從事文學批評的人文知識分子主體部分從既有的體製中分離出來,在更加學院化、專業化、學術化、科層化的同時,成為相對於這個
“體製”的“多餘人”。其身份也相應從國家知識分子向民間知識分子、個體知識分子轉化,也有的向公共知識分子靠攏。學統、道統、政統合一的格局由此被徹底顛覆。此時,一批獨立知識分子開始浮出水麵,並得到學界和民間的歡迎。正如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所提出的那樣,獨立批評者的湧現有利於打破國史敘述者那種“真理在手”的妄自尊大,也有利於打破以“科學”自居的國家文學史寫作的單一格局。有獨立批評的參照,我們很容易看到國家文學史寫作為論證其曆史的合法性,以貌似最客觀的方式實施著極端的主觀的局限。
[1] 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5 年1 月版。
[2]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年5 月版。
[3] 陳思和、王曉明:《主持人的話》,載《上海文論》,1988 年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