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錢生錢”的觀念——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卻萬萬不能 先理觀念,後理財——金錢架起一半幸福(1 / 2)

第一篇 “錢生錢”的觀念——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卻萬萬不能 先理觀念,後理財——金錢架起一半幸福

理財,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正確的理財觀念。正確的理財觀念,有利於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確定正確的理財方向,掌握正確的理財方法。隻有擁有自己的“小金庫”,我們才有資本過精致,穩定,幸福的生活!

提早規劃,別等有了錢再說

許多朋友在談到理財問題的時候,經常會說一句:“我沒有錢,理什麼財。”這句話的

“出鏡率“甚高。幾乎80%以上的年輕人都會這麼說,尤其剛畢業工作不久的年輕人更是如此。難道,你真的無財可理嗎?

小王,22歲,本科畢業,工作剛半年,未婚,月收入2600元左右;小劉,25歲,專科畢業,工作3年,未婚,月收入1500左右。按常理說小王每月收入2600元,比小劉多1100元。他應該比小劉“更具備理財的條件”,事實真是這樣嗎?他們兩人均是每月月初單位開支,結果同樣是半年,半年後,小劉存下了3300元,小王隻存下了不到600元。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小王在衣食住行上的開銷都要高出小劉,除去這些基本消費,在旅行、健身、購置自己喜愛的電子產品方麵還有一大筆支出,粗略算下來,基本消費加上娛樂消費,小王的2600元月收入所剩無幾。而小劉雖月收入不高,但一切從簡,基本消費隻有800元,又沒有抽煙喝酒等其他嗜好,喜歡看書,每月花費100元左右買書。這樣算下來,小劉每月的開銷大概在600元,半年能節餘3600元,除去一些別的開銷,小劉半年下來存了3300元,之後他又把其中的3000元轉成了一年期定期存款,每年到期不取,自動續存。

號脈問診:

從上麵的對比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聲稱自己沒有錢理財的小王,真的無錢可理嗎?那為什麼收入比他少的小劉卻有積蓄。大家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其實小王並不是沒有錢可以理,而是根本沒有理財的意識。現在的年輕人,部分人收入比小王要高,但是沒有很好的理財意識,經常不到月底就沒錢了。甚至還要借錢過日子。看到這裏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吧!所以,千萬不要告訴自己“我沒財可理”,要告訴自己“我要從現在開始理財!”

對症下藥:

對於沒有理財經驗的人來說,一般都是剛剛畢業,走入社會的年輕人。

時間段一般是畢業後的1~5年中,這段時期的特點是:收入相對較低,而且朋友、同學多,經常聚會,還有談戀愛的情況,花銷較大。所以這段時期的理財不以投資獲利為重點,而以積累(資金或經驗)為主,這段時期的理財步驟為:節財計劃→資產增值計劃(這裏是廣義的資產增值,有多種投資方式,視你的個人情況而定)→應急基金→購置住房。戰略方針是“積累為主,獲利為輔”。根據這個方針我們具體的建議是分三步:存,省,投。

存,即要求你每個月雷打不動的從收入中提取一部分存入銀行賬戶,這是你“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第一步,一般建議每月提取10%~20%的收入作存款。當然這個比例,也不是完全固定不變的,這要視實際收入和生活消費成本而定,但是在說到存這一點的時候,要跟大家強調一點,存款要注意順序,順序一定是先存再消費,千萬不要在每個月底等消費完了以後剩餘的錢再拿來存,這樣很容易讓你的存款大計泡湯,因為如果每月先存了錢,之後的錢用於消費,你就會自覺地節省不必要的開銷,而且並不會因為這部分存款而感覺到手頭拮據,而如果先消費,再存款,則很容易,就把原本計劃存的錢也消費掉了,所以建議大家一定要養成先存款後消費的好習慣。

省,顧名思義就是要節省、節約,在每月固定存款和基本生活消費之外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開銷,把節餘下來的錢用於存款或者用於投資(或保險)。看到這裏,很多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這一條難以執行,並把“省”跟“摳門”、“小氣”等行為劃等號,實際上這種認識也是有偏差的,舉個例子,比如老王,他每月在抽煙上要花費400元,這是一筆完全不必要的消費,既對身體有害,又影響個人生活質量,是可以戒除的,這裏就可以把這筆費用節省下來,一年能節省4800元,足可以給自己買一份健康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