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李唐天下 第三章 三國殺
【禪讓】
王世充準備當皇帝了。
上朝的時候,王世充經常用異樣的眼神打量著上麵的楊侗。這個未滿十八歲的少年是洛陽城內名義上的主人,他有著別人無可企及的尊貴身份和主宰他人命運的權力。
為什麼他可以擁有一切?
王世充經常在想這個問題,也許因為他是楊廣的孫子吧。但楊廣都已經死了,他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是的,楊侗,你的爺爺已經死了,你怎麼可以憑自己的楊姓就安然坐在上麵,享受著我浴血得來的一切?把你的皇位交給我,那個位置並不適合你,那是統領天下的人坐的位置,隻有實力最強的人才能夠坐在那裏。
每次轉身離開的時候,王世充都想下一次進宮就好好跟楊侗談一談換班的事情。
很快,王世充決定打死也不進宮。
有一次,王世充到宮裏吃了一頓飯,楊侗請客。吃完飯回到家後,王世充就開始吐。
那時候各種毒大米地溝油尚未得到普及,食品還多是綠色純天然的,一般不容易吃壞肚子,何況是宮裏的特供。吃這樣的東西都吐那隻能說明有人往菜裏放化學添加物了。
想到這裏,王世充冒出一身冷汗,本來王世充一直在裝忠臣,認了楊侗的娘為幹娘,常常進宮表忠心,準備就算坑娘坑兄弟也慢慢來,現在看來,自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再裝下去,就有點不誠懇了。
現在,露出你最狂野的欲望吧,向你窺伺的無上至尊之位邁進。
此時,王世充官居太尉,要實現從太尉到皇帝的跨越式發展,不是一個容易的事。畢竟這不是在梁山,要在梁山,隻搞一個酒會,然後大喝一聲,掀翻桌子,砍倒老大,從血泊中扶起頭把交椅,把自己的屁股放上去即可。
這種粗暴式山寨範兒是不適合朝廷換屆的,畢竟山寨不求傳二代,可皇位是要千秋萬代的,要是一開頭就血腥了,以後說起來不好聽。
總而言之,王世充要想漂亮堂皇地登上皇位,他需要搞一個活動:禪讓。
禪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在我們國家有著悠久的曆史,堯、舜、禹、王莽、曹丕們都是這項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據他們稱,自己的前任認為他們道德高尚,能力突出,人氣高漲,民心所向,於是心甘情願把帝位交給他們。
而前輩的故事也告訴我們,要想順利完成禪讓,必須狠抓兩點:上天的旨意(也就是祥瑞)以及人民群眾的呼聲(輿論)。
這一天,王世充又來找楊侗了,他本人沒來,來的是他的隨從。
王世充給楊侗送來了寶劍跟一個印。楊侗收下這些東西,然後望著隨從,他相信王世充不會沒事跑來送一把破劍。
果然,隨從堆著笑臉,向楊侗報告了一件喜事。
最近洛河的水清了許多。
什麼?
洛河的水清了許多!
隨從就在這裏打住,但楊侗馬上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在古代人看來,河水清不清跟環保排汙沒有太大的關係,河水清跟政治是否清明有很大關係。
王世充,你是想說洛河水因你的賢明而變清吧。
楊侗有些慌亂,他茫然地朝殿外望去。在大殿飛簷間,他似乎看到了自己悲慘的未來。
可見他的精神處在了緊繃的邊緣,時刻準備傾聽王世充給他敲的邊鼓。可突然聽到一個消息,王世充拉著隊伍,出洛陽進攻唐朝的城池去了。
難道王太尉準備痛改前非,做一個忠臣?
指望王世充突然端正思想是不現實的,事實上,這是一次旅遊會議,議題是討論改天換地的可行性以及操作方案。考慮到在洛陽城內開這樣的會議有些招搖,王世充特地組織了這次旅遊。
在這次旅遊當中,王世充找到了附己者,當然,對於表示這樣幹不合適的同誌,王世充認真聽取了他的意見,認同對方說得對,自己一定慎重考慮。沒多久,提過反對意見的人就被調離本職崗位,送到外圍打仗去了。
團結了同誌,統一了認識的王世充回到洛陽城,接下來當然是狠抓落實會議精神。
王世充的第二波攻擊馬上就來了。
這一回上陣的不是連名字都沒留下的使者,納言段達親自披舌上陣,向楊侗陛下彙報工作,並提出了一個請求:
鑒於王世充工作努力,成績突出,德高望重,請求陛下加王太尉九錫。
所謂九錫,是指車馬、衣服、樂、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鬯九種禮器,這些禮器通常是皇帝專用。特殊情況下,才會賞賜給大臣,曹操、王莽、司馬昭等人曾經就是九錫的固定用戶。
楊侗自然明白賜九錫意味著什麼,於是,他馬上否決了這個提議,表示王世充剛拜太尉,馬上就加九錫有點操之過急,還是以後再說。
官位批發商不同意,事情也就算完了,但段達是個負責任的人。
段達向前一步,說出了一個不是理由的理由:
“太尉欲之!”
你給最好,不給也得給,因為王世充要。
楊侗的雙手顫抖,他握緊雙拳,努力克製著不讓自己拍案而起,許久之後,楊侗從齒間擠出了他的答複:
“隨便你們怎麼辦!”
笑意在王世充的臉上蕩漾開來。他很快成為了相國、鄭王。朝著帝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到了此時,該搞點封建迷信了。
東都的一個叫桓法嗣的道士獻了一本叫《孔子閉房記》的書。據說孔子先生在教書育人之餘,把自己關在房裏寫了一本預言類的書,還是圖文並茂版的。孔子他老人家到底有沒有寫過這本書就不知道了,但顯然孔子老師的名號還是管用的。在推背圖出來以前,此書一直占據預言類銷售排行第一,論文引證量第一位。
大概是因為泄露天機太多,此書被列為禁書,桓道長不知道從哪裏搞來一本,還發現裏麵有一幅畫。
這幅畫裏有一個人拿著一根杆子趕羊,經過解讀,羊者,隋楊也,一根杆子,就是王字,王在羊後,顯然,孔老師這是告訴我們,王世充將代隋稱帝。
在將孔子請出來背書後,桓老道又經過研究,發現另一位聖人莊子寫過《人間世》、《德充符》,上篇有世字,下篇有充字。
這正是王相國您的名字啊!
嗚呼哀哉,當年莊子寧願住破巷子,編草鞋過日子也不願出來當官。卻沒想到被徒子徒孫抬出來為王世充開道。要是莊子泉下有知,隻怕要氣活過來清理門戶。
桓法嗣為王世充稱帝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和依據,在桓道長的帶領下,洛陽城內掀起了一股尋找天意的熱潮,通過對星星運動軌跡、野鳥活動、野獸出沒等多方位多角度的觀察,大家都得出一個靠譜的結論。
王世充再不稱帝,就是逆天而行。
現在,隻剩下最後一步了。
楊侗該寫一個讓位的文件。
最後這一步碰到了一個小小的問題,楊侗不配合。
在聽到百官要求他寫禪讓書時,楊侗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怒火,當場表示王世充要麼老老實實做他的臣子,要麼弑君奪位。
王世充,你想要我的帝位嗎?那就踩著我的屍體前進吧!
事情搞到這一步實在有點難堪,接下來,楊侗很快發現自己出不了大門了。而他在房裏絕望得踱步時,以他的名義寫就的禪讓書送到了王世充的麵前。
如果王相國一看,馬上笑哈哈表示兄弟你這麼客氣把帝位讓給我,我就卻之不恭了。那說明,王世充外行了。
王世充馬上板起了臉,義正詞嚴表示自己何德何能接受聖上的讓位,這個禪讓書還請還給聖上。
當然,讓位書又送了過來,“楊侗”十分誠懇地勸王世充擔起重任來。王世充原封不動,又送了回去。
如此反複三次,這個動作叫三讓。
有人可能覺得奇怪,明明喊著搶著要當皇帝,還讓來讓去,多浪費資源。有這個困惑的人大概是不了解中國曆史。在中國,越是假的東西,越要辦得像那麼一回事。
三讓之後,公元619年的四月初七,王世充進宮,正式稱帝,國號鄭。
王世充終於坐上了楊侗的位子,他望著臣服在自己膝下的百官,心中湧起強烈的滿足感。
這都是我應得的,經過禪讓,我已經正式成為了一位帝王。現在,還有人來質疑嗎?
的確,中國的改朝換代者常用禪讓來完成奪位的流程,比如李淵就是這麼幹的,但禪讓說到底,隻是一種形式,形式決定不了實質,走完禪讓的流程,隻不過剛邁出了成為帝王的第一步。
偉大的先賢孟子曾經專門就禪讓發表過論文,在文章裏,他指出,真正能將天下禪讓給人的,不是前任君王,也不是老天,而是天下人。這便是孟子思想重要的組成部分:君權民授。
【皇帝不是誰都可以當的】
這一天,王世充的兒子王玄恕出門了,邁出大門時,手上拎了一塊臘肉。
王公子準備去拜師,他找的師傅是國子助教陸德明。
這位陸德明是教育界的老前輩了,專門給高幹子弟上課,陳朝的著名亡國皇帝陳叔寶,以及楊侗在當皇帝之前都曾經是他的學生。
王世充當上了皇帝,他的兒子當然應該由陸老師來教。
到了陸德明的家門口,王公子被告知,陸老師生病了,還請改日再來。
改日,臘肉都臭了,王公子不走,表示今天一定要見到老師,行過禮,定下師生名分。
門人露出了為難的表情,但最終沒有堅持,讓王公子進去了。
陸老師誠不欺我,果然生病了,此時,還躺在床上。
裝病這一招也太老套了吧。
王公子決定霸王硬上弓,徑直走到床前,推金山,倒玉柱,撲通一聲跪在了床邊,準備趁陸老師身體虛,就此拜師。
正要行禮,王公子的眉頭皺了起來,然後屏住了呼吸,慌不迭地從床邊站了起來,掩鼻轉身逃之夭夭。
陸老師大便失禁了。
在這之前,陸德明吃了一些巴豆,現在來看,巴豆的質量很好。
王公子從此有了心理陰影,再沒來拜師,順便提一句,陸德明後來成為了唐朝秦王府的十八學士之一。
看來,知識界是不買王世充的賬了,但王世充麵對的挑戰不僅如此,很快,他聽到一個讓他憤怒的消息。
禮部尚書裴仁基準備造他的反。
戰勝李密後,王世充接收了不少瓦崗軍的大將,裴仁基就是其一。對於裴仁基這樣的原隋朝大將,王世充采取了一手重用,一手防範的策略。現在看來,這個策略失效了。
裴仁基準備模仿專諸,在給王世充上菜之時,拿把匕首劫持王世充,然後他的萬人敵兒裴行儼率兵接應,複立楊侗。
收到消息後,王世充先下手為強,抓住裴仁基父子,直接送到了刑場。
此事過後,王世充做了深刻的自我檢討,最後他認定這些人之所以反抗自己,都是因為楊侗還在。
於是,楊侗倒黴了,王世充可能記著以前中了楊侗的毒,專門回請楊侗喝酒,奇怪的是,楊侗服毒之後,竟然沒死,最後還是繩子靠譜。也就是說,楊侗被執行了兩次死刑。實在是個倒黴孩子。
在死之前,楊侗繼承他爺爺高標準的要求,弄了一把琴,焚了香,並說了一句十分經典的皇家遺言。
願自今以往,不複生帝王家!
但凡江湖好漢上刑場,多放下豪言,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而帝王家的多祈求下輩子換一個活法。個中差異,實在讓人費解。
殺了楊侗,王世充鬆了一口氣,隋朝的根已經被我斷了,你們就老老實實跟著我幹吧。
事實證明,王世充還是抓錯了方向,楊侗並不是他的競爭對手。殺了楊侗,也無法留住人心。
王世充再一次聽到人才跑路的消息,這個消息差點讓他暴跳如雷。
羅士信跑了。
誰跑,羅士信也不應該跑!
羅士信並不是主動前來投靠的,他是被俘的,抓住羅士信後,王世信親自給對方鬆綁,給他安排了工作,為了拉攏對方,王世充跟羅士信食同桌,睡同屋。犧牲不可謂不大。
王世充大概想模仿當年劉備與張飛關羽食則同桌,臥則同寢的典故,但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現在看來,同床也不管用了。
問題到底出在哪?
王世充又開始了檢討,經過回憶,他終於想起來了,前些日子,他下令羅士信將自己的一匹駿馬交出來,然後分配給了自己的一位侄子。
因為一匹馬至於背叛我嗎?
事實上,羅士信叛逃不僅僅是一匹馬的事,真正的原因是裴仁基的死。
羅士信跟裴仁基是朋友。在張須陀死後,羅士信投靠過裴仁基,他們關係不錯。這也是秦叔寶跟程咬金投唐後,羅士信沒有一起走的原因。
現在裴仁基死了,洛陽城裏已經沒有朋友,還留著有什麼意思。
王世充出離憤怒了。
為什麼這些人都要背叛我?我已經成為九五之尊,我可以給他們官位,可以給他們前途,為什麼他們依然選擇叛逃?
掌控權力的人不是擁有一切嗎?為什麼他們不肯追隨於我?
我對他們推心置腹,為什麼依然無法得到他們的心?
好吧,既然這一切都是徒勞的,那我就換一種方式吧。
王世充終於決定脫掉自己的偽裝,說實話,老是裝另一個人是件很辛苦的事,而且裝的還是道德標兵。
為了防止跑路事件再次發生,王世充啟用了連坐機製,一人逃跑,全家就戮,要是全家都逃了呢,那對不起,隻好拿你的鄰居開刀了,若對王世充有什麼不滿的,全家老少將獲得宮城單程遊,大將出征,家屬全部也入住宮城。據記載,因為宮城入住條件十分寬鬆,前前後後,入宮居住的達萬人。這是據我所知的史上最大監獄了。
王世充終於回到了自我,重新拿起了暴力。簡單,直接,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種力量。暴力以其見效快,藥效猛,成為很多人的首選,但曆史無數次證明,迷信暴力的人,永遠無法掌握真正的力量。暴力也從來聚集不了英雄,更無法持久下去。
王世充要想留住人才,隻有回到問題之初,為什麼沒有人願意追隨他?
【人品問題】
從中國的曆史來看,百姓是崇拜偉人的,他們相信上天一定會派一名偉人來終結亂世。至於這位偉人是不是踩著五彩雲來的就不得而知了,但他們知道,這個人絕不是王世充。
王世充作戰英勇,意誌頑強,還有一些小聰明,他本可以成為一名猛將留名青史。但遺憾的是,他的欲望將自己領向一個不屬於他的領域。
王世充不是一個合格的領袖。
王世充經常許諾,但從不兌現,重視人才卻又猜忌對方,想當好皇帝又怕辛苦。
當上皇帝後,王世充玩了一陣親民遊戲,天天跑到街上閑逛,表示要廣泛接納群眾的訴求,充分表現了一位剛登上皇位的人急欲大展宏圖的迫切心情。我相信曆史上許多亡國之君他們一開始也充滿幹勁,但他們跟史上的明君相比,缺少的是恒心。正所謂做一輩子的好人好事不容易,比做一輩子好人好事更難的是做一輩子的好皇帝。
做好人好事需要挑戰自己的冷漠,而做好皇帝需要控製自己的欲望。顯然,欲望是比冷漠更難駕馭的野獸。
很快,街上再也見不到王陛下的身影,至於各位有什麼訴求,還是爛在肚子裏吧,王陛下沒精力給你們辦那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
王皇帝是心無餘力也不足。在當上皇帝之後,他又暴露出了技能上的短板。
跟說話經常卡帶的宇文化及不同,王世充堪稱廟堂複讀機,他經常在朝會上就同一件事情翻來覆去說很多遍。原本可以拿大刀到沙場馳騁的王世充現在穿著寬大的帝服,每天滿頭大汗在大殿上複讀陳年舊句,實在是嗚呼哀哉,要了命。
王世充自我感覺挺好,大臣們受不了了,王世充這位廟堂唐僧簡直讓他們瘋掉,最後,一位禦史大夫實在忍不住,上書表示聖上您老人家太囉唆了,咱們把事情商議一下就可以了,沒必要重複提及。
複讀機終於卡帶了,整個大殿陷入尷尬的寂靜中,許久過後,王世充揮揮手,轉身就走。
下班,今天不玩了。
當皇帝當到這份上,還不如找塊豆腐撞死算了。
綜上所述,大家該知道王世充為什麼留不住人了,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大概是:
老王,你人品太差,能力太次,覺悟太低!
王世充沒有找豆腐撞死,他依舊當著他的皇帝,但總有一天,他會發現自己坐錯了位置。普通人定錯了位,頂多浪費青春,王世充找錯了定位,那會要命的。
第一個讓他頭疼的是羅士信,自從投唐之後,羅士信被任命為行軍總管,沒事就衝到洛陽城外攻打一下。要麼趁夜衝進洛陽外城,跑到坊間放了一把火,再不然,把洛陽外的禁苑給占了。有一次,羅士信差點將王世充的太子給刺死在戰場之上。
每每聽到這樣的消息,王世充都有給自己兩耳光,然後把那匹名馬殺了的心。
事已至此,後悔是沒用的,不過,王陛下,一個羅士信都能攪得你天昏地暗,要是李世民來了可怎麼辦?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的七月,擊敗宋金剛劉武周的兩個月後,李世民兵臨洛陽。
【刺秦】
七月,洛陽以西,慈澗。夏日的驕陽炙烤著這片大地,澗裏的水似乎都要沸騰起來。
李世民的臉又呈現標誌性的絳紫色,此時,連嘴唇都幹裂起來。越來越大的喊殺聲從四麵傳來。
騎塵越來越近,也越來越大。
李世民被包圍了。
不久前,李世民率領大軍抵達河南,到了之後,李世民率領了一支騎兵前來觀摩一下自己的對手。
到達現場之後才發現,王世充正設了一個圈套等著他來鑽。
鄭軍已經四麵而來,想要全身而退是不現實的。李世民轉身,下令左右先退,然後自己殿後。
這個有些奇怪,我國傳統曆來是讓領導先走,大敵當前,哪有讓秦王殿下殿後的道理。但顯然,李世民不是在開部下的玩笑,更不是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他之所以讓左右先退,是因為自信。
普天之下,隻有望我背影,吃我馬塵的人,這是來自坐騎的自信。
史書記載,李世民此次所騎是一匹紫色的大馬,名為颯露紫。
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讋三川,威淩八陣。
當然,在策馬甩開追兵之前,李世民還需要給部下創造突圍的時間。
在吃我馬塵之前,諸位可吃我一箭。
李世民取下了背後的長弓。
箭已搭在弓上,這是一支奇怪的箭,杆很長,杆身略粗,更怪的是,箭尾是四羽。
普通的箭羽是兩尾,也有三尾的,但四尾的非常少見。因為尾羽過多在增加箭身平衡的同時,會減慢箭飛行的速度。四羽之箭,意味著你要等到敵人衝得很近,才能射出。或者,你能拉開李世民的長弓。
據記載,李世民的大弓是普通弓的兩倍長,加長的弓提供了額外的助力,讓四羽箭獲得更穩定飛行的同時,又不失其勁道。李世民的四羽箭可以射穿一扇門板。
四羽的大箭在戰場上空呼嘯,追兵紛紛倒下,追擊的腳步開始放緩,但這些追兵並沒有離去,他們遠遠地跟隨著李世民。
這意味著,他們並沒有放棄追殺,他們在等待一個人,一個可以避開四羽箭,跟李世民較量的人。
李世民突然意識到了這一點。
王世充辛辛苦苦設了這個埋伏,當然不會隻派一些魚脯上來喂箭。在某個山坡的後麵,一定潛伏著王世充的殺招。
如果野史描述的這把武器的細節可信,那麼緊接著出現在沙場之上的,應該是一把長丈七,單手難以合圍,刃重七十斤的大槍。這是讓人的骨頭發寒的大槍,這是挑盡無數白骨的大槍。
這是寒骨白,是赤發靈官、飛將、義薄雲天小關羽,親近的人更願叫他單二哥之單雄信的寒骨白。
在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紛紛背鄭降唐時,單雄信選擇了留下。
演義裏為了解釋單雄信為什麼不跟隨瓦崗的兄弟降唐,編了一個故事,大意是單雄信的大哥因為在野外圍觀李淵跟宇文述家臣的戰鬥,不幸中了李淵的飛箭,意外身亡,跟李唐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這個原因比較悲情,因為家仇,他無法投向更有希望的長安。但真實的原因比演義裏的更無奈,更蒼涼。
單雄信不去長安,不是他不願意去,也不是因為王世充對他太好,而是因為他無法前往。在當日王世充跟李密大戰,他選擇駐兵不動之時,就已經把自己置於孤立的地位。
秦叔寶們走時,沒有叫他,羅士信走時也沒有叫他,他就知道,自己已經不再是瓦崗軍的一員。而在長安城,李密、王伯當雖然死了,但許多李密的部屬依舊在那裏。他們絕不會歡迎一個導致瓦崗大敗的人。
為了堅守住翟讓那份已經逝去的友誼,他斷絕了身邊的友誼,這便是孤獨的單雄信的選擇。
他隻有留在洛陽,然後為王世充賣命。
那就混著吧,反正都是打工,給誰打不是一樣。什麼建功立業,什麼榮華富貴,對草莽英雄來說,本就是不該有的奢望吧。
綜合各種正史以及野史,此戰大概可以還原如此的情景。
交戰之前,王世充叫來了單雄信喝酒,碗是金子打造的。王世充比當年曹操請關羽斬華雄要下本得多。
捧上這杯酒,王世充告訴對方,李世民那個小兒自恃力大弓強,沒把我們洛陽的大將放在眼裏,現在隻有將軍出去討回顏麵了。
單雄信比關羽懂生活,知道酒還是趁熱喝的好。當下一飲而盡,然後提槍馳馬而出。
數百騎迫近李世民,單雄信亮出了他的寒骨白。據史書所說,這把名槍離李世民的身體隻有區區一尺。一尺之差,曆史或許就是另一副模樣。
在槍頭隻需再往前送出數寸時,一聲急喝阻止了曆史朝另一條路前進。
“阿兄住手,此秦王也!”
單雄信轉頭,然後看到了徐世勣。
我相信單雄信此時湧起的應該是恍如隔世的感覺。
數年前,我們在瓦崗寨還同桌飲酒,我們並肩作戰,我們許下同生共死的諾言,誰能想到,我們竟然站到了對立麵,各為其主!
造化弄人啊!
望著徐世勣的急色,再看看李世民,單雄信明白了。他收住了槍,攬住了馬轡,哈哈大笑起來。
“要不是你,這小子就死定了。”
說完,單雄信掉轉馬頭,離開了現場。
許多人對這一幕十分不解,並表示對史書記錄的懷疑。確實,沙場之上,你喊一聲此乃秦王,單雄信就不殺了?這世界上哪有這麼便宜的事。隻怕知道是秦王之後,更要痛下殺手,畢竟這是對方的主帥,殺了他,可以立功,可以退敵,甚至還有可能決定整個戰役的勝負,影響天下的歸屬。
任何一個武將都無法拒絕這種誘惑。
但我依然相信這個記錄的真實,因為它的主角是單雄信。單雄信從來不是純粹的武將,他隻是一個草莽英雄。在他的人生裏,勝利與光榮並不在第一位,效忠也不是他人生的第一要義。
在他眼裏,什麼王世充,什麼李世民,都不如情義來得重要。
如果徐世勣不讓我殺,我就不殺,管他是秦王還是唐帝。
因為徐世勣是我的朋友,僅此而已。
太陽已經西斜,夕陽將單雄信的影子拉得很長。
他遵循著自己的心靈活在亂世,而沒有理會這是否是正確的生存之道。
單雄信放了李世民一馬,王世充當然火冒三丈。但他還是沉得住氣的,他沒有追問單雄信為什麼不執行軍令。而是告訴對方,這次讓李世民跑了沒事,單將軍也不要灰心,以後還有機會斬下此小兒的頭顱。地球人都知道,李世民此人自視甚高,經常輕兵深入,隻要有足夠的耐心,一定能再次堵住他。
俗話說得好,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被王世充惦記上以後,李世民又一次陷入了重圍。
九月的一天,李世民領著五百騎出營,跑到邙山上,邙山是洛陽北麵的一座山脈,風水很好,曆來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之說,堪稱中國的墓地地王,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一塊地皮。當然,李世民這麼年輕,自然不是來看墓地的,他是來看地形的。可登上邙山這一刻,王世充已經悄悄尾隨而至,準備就地給他找塊墳地。
王世充率了一萬兵馬,他還沒忘記帶上單雄信。
單將軍,這一次不會失手了吧。
單雄信領兵而去,他已經為徐世勣放過李世民一次,現在,他將為王世充擊殺李世民。
王世充待他不錯,據演義所說,王世充還把自己的親妹妹嫁給了他。舍得了妹子,還套不住英雄?宋金剛是怎麼為劉武周賣命的?
單妹夫,看你的啦!
出戰之後,單雄信直接奔向了李世民,並很快逼近了對方。
槍已經舉起,他再一次將決定戰役的機會握在了手中。
此時,徐世勣並不在戰場,不再需要顧及對方的麵子。
此時,他熟識的秦叔寶、程咬金們都不在。
此時,他已經靠近李世民,李世民的四羽大箭也無法發揮威力。
隻需一槍,決定天下。
槍刺出時,單雄信的眼裏隻有李世民,槍刺出時,他已經感覺到槍頭的喜悅,但馬上,一種壓迫感橫陳而來(借用一下武俠的寫法)。
一聲大喝如驚雷般炸響,單雄信隻是遲疑了一刻,一把馬槊就橫刺而來,直接將他掃落在地。
半路殺出來的不是程咬金,也不是秦叔寶,而是另一大門神尉遲敬德。
就在今天早上,這位剛救了李世民一命的尉遲敬德還在大牢裏關著。其原因說起來有點複雜,一開始是一個叫尋相的軍將逃跑了,而這位尋相跟尉遲敬德都曾是劉武周的部屬,還一起搭過班子,也是一同降的唐。可最近,不知道尋相兄哪根筋不對,好好的唐朝政府不願意待,竟然從軍營中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