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握自我,才能影響世界——控製自我的心理掌控術(1 / 3)

第十三章 握自我,才能影響世界——控製自我的心理掌控術

以思想和力量來勝過別人的人,我並不稱他們為英雄。隻有以心靈使自己更偉大的人們,我才稱為英雄。

——法國 羅曼 · 羅蘭

打造人脈是一個過程,而我們自己則是引導這個過程發展的“主角”。我們要學會主動吸納正向的力量,來充養自己的心靈,這樣才能成功地在他人麵前展現自己,控製自己。要知道,很多時候阻止我們成就黃金人脈的,並不是我們不懂的技巧,而是我們本已擁有卻不以為然的心靈力量。

最上乘的人生哲學:情感與理性完美平衡

生活中,我們難免聽到這樣的抱怨:“你這個人,就不能理性一點嗎?”“你怎麼這麼理性,稍微感性一點不好嗎?”……

一個人隨時檢討自己的過錯,並在內心進行自我審判,就能用理智平衡自己衝動的感情。

情感與理性的平衡之所以美,是因為它體現著最上乘的人生哲學和生活藝術。人的情感、理智,這兩種靈性的天賦,不一定是平均的,有些人是理智勝於情感,有些人是情感溢於理智。讓我們聽聽常人與哲人有關理智與情感的對話。

常人問:“人生需要的到底是理智還是情感?”

哲人回答:“人生如黑暗中大海上的航船,理智是茫茫海麵上的燈塔,情感則是推動航船的風力。”

常人又問:“當情感與理智衝突時,該如何取舍?”

哲人說:“理智若與情感相悖,不是將心靈撕碎,就是讓心靈窒息。”

常人又問:“人應該如何正確對待理智與情感呢?”

哲人說:“情感是生命的內容。”

理智無法為我們設計人生的方向,它隻能控製情感指引人生的方向,方向的選擇是由理性化、情感化的生存意誌決定的。理智與情感和諧一致才能造就偉大的心靈,理智驅逐情感時,一方麵會使人深刻、令人敬畏,另一方麵也讓人感到冰冷、可怕。正如泰戈爾所說:“全是理智的心,如一柄全是鋒刃的劍,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生命如大河,情感就如河中之水。盡管有時河水泛濫,但離開水,河亦非河。理智猶如水利工程,必須順勢而為,與水共長。

對人們而言,真實的情感是幸福的主要依據,因為人永遠生活在親情—友情—愛情—親情這個無限循環的圈子裏;但對外界而言,理智則是第一位的,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根本特征,是人的尊嚴所在。情感與理智又必須相互聯係、相互統一。

人往往在不了解、不思考、不體諒、不反省的情況下任由感情的衝動控製自己。其實,每個人都有理智,有的事不願做,但欲望一生,就壓不下去,因此,為人處世重在自省和內訟。

自省和內訟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糾正錯誤的良方,它能給我們混沌的心靈帶來一絲清明。當我們在人生的迷宮中不知所措時,當我們掉進罪惡的深淵無法自拔時,當我們自以為是沾沾自喜時,自省就像一道清泉,將思想裏的淺薄、浮躁、自滿、狂傲等汙垢滌蕩幹淨,重現清新、昂揚、雄渾的旋律,讓生命重放異彩、生機勃勃。

過於理智或過於感性的人都會喪失許多東西,如何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尋求一個平衡?答案是——感性做人、理性做事,在真誠待人的同時能夠攻防有序、收放自如,做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然而,理智與情感的平衡十分不易,需要一個很長的人生過程首先用於沉澱自己,真正認清自己。

心術小箋

心理學研究表明:理性產生之初的地位、含義和功能都預示了理性是本原的、永恒的、普遍的實體和法則,它是世界賴以存在的基礎,主宰著人類世界。人生一世,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紛擾與矛盾,常常感情用事。對此,我們隻有培養內心的品德,用理智控製情感,擁有明辨是非的智慧,才能做事從容。

別把發條上得太緊,時時給自己減壓

一塊發條永遠上得十足的表不會走得太久,一輛馬力經常加到極限的車不會用得太久,一根繃得過緊的琴弦容易斷,一個心情日夜緊張的人則易病;所以,善用表的人不會把發條上得過足,善駕車的人不會把車開得過快,善操琴的人不會讓琴弦繃得過緊,善養生的人不會使心情日夜緊張。

總是保持緊張是一種壞習慣,能夠適當放鬆則是一種好習慣;壞習慣可以改正,好習慣可以慢慢養成。那麼,我們該怎麼放鬆自己呢?是從大腦開始?還是從神經開始?

都不是!我們應該從肌肉開始放鬆。比如,我們假定由眼睛開始,先把這一段文字讀完,然後向後靠,閉上眼睛靜靜地對你的眼睛說:“放鬆,放鬆,不皺眉頭,不皺眉頭,放鬆,放鬆……”不停地、慢慢地重複約1分鍾……這樣閉目養神與心理暗示相結合,就能達到放鬆的目的。

著名小說家薇姬·鮑姆小時候曾有一次摔跤傷了膝部和腕部,有位老人把她扶起。這位老人當過馬戲班的小醜,一麵幫她撣掉身上的灰土,一麵說:“你受傷是因為你不懂得怎樣放鬆自己,你要把自己當成一隻舊襪子一樣鬆弛。過來,我教你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