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謀安篇——開疆拓土:天下共享太平之福 8.統一越南,擴大版圖——領導者要有“英雄之略”
在朱棣眼中,皇位是無比神聖的,這個至高的位置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帝國的主宰,更蘊含著安天下眾生的沉重責任。所以,即使是坐上這個人人羨慕的皇位,朱棣也沒有半點的輕鬆和懈怠,反而因為背負著天下人的幸福而不敢有絲毫的懶惰。
身為大明帝國的最高領導者,不僅要擔負起安天下的重任,更要有“英雄之略”。所以,朱棣並不安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開疆拓土,擴大版圖一直以來都是暗藏在朱棣血液中的不安分因子,一旦遇到合適的機會,它們便會如火山噴發般爆發出來,然後創造出經天緯地的奇跡。
明朝所指的安南地區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越南,朱元璋在位之時,采取的政策相對來說比較保守,也許是因為朱元璋是開國之君,曾經曆過不少的征戰,所以等到功成名就之時便也不願意再爭爭搶搶。再加上年初國力衰微,也實在是沒有實力再去征討,所以對於安南地區,朱元璋的政策也十分的保守,其下達的詔書中說道:“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無有遠近,一視同仁。故中國奠安,四方得所,非有意於臣服之也。”
即便是如此,朱元璋還是不放心,生怕後世子孫因為開拓疆土而不慎丟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於是多次告誡子孫和臣子們:“海外蠻夷之國有為中國患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如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口口相傳終會被時間所淹沒,為了讓祖祖代代的朱氏子孫都記住自己的教誨,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非常明確的規定道:“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雖然朱棣清楚的記得父親朱元璋將朝鮮、日本、大小琉球、占城、安南、暹羅、蘇門答臘、爪哇、白花、浡泥、西洋、湓亨、三弗齊國等列為了“不征國”的範圍,但是上台後的朱棣並沒有按照其父朱元璋的要求做。在朱棣的思維中,自己身為大明朝的最高領導人,就要有霸氣衝天的“英雄之略”。介於此,朱棣對待中外關係的態度與朱元璋時,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
早在秦代,安南就被設為象郡,到了漢代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唐朝時在安南設都尉府,此後曆朝冊立安南王,明朝也不例外。明朝初年,朱元璋冊立陳氏為安南王,後國王陳氏被身為國相的黎季犛殺害,從此安南大權旁落黎氏父子。然而黎氏父子對此兵部滿足,他們於建文元年殺害陳氏宗族後自立,改國號大虞,年號為元聖,季犛傳位於兒子,自己當起了太上皇。
朱棣即位之初,安南的實際領導者季犛之子專門派來使臣道賀,由於當時安南國王的冊立都是由明朝君主下詔方可生效,所以,季犛之子雖說已經掌握了安南的大權,但是從名義上來說並不合法。此次季犛之子派使臣前來,一是向榮登皇位的朱棣表示道賀,二是希望朱棣能夠頒布詔書,使其政治身份合法化。
為了達到目的,季犛之子謊稱自己是陳氏的外甥,是因為”為眾所推”才“權理國事”,但“名分未正,難以率下”,所以請求朱棣賜予封爵,以正其名,並再三表示對於臣屬大明的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