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借力法則:平日積攢人情,緊要關頭才有“力”可借(3 / 3)

果然,那位主任在下台三個月之後又恢複職位了。這位小夥子的業績可想而知了。

英雄落難隻是暫時的。隻要時機成熟,條件合適,一定會東山再起。我們對落難英雄一定要伸出援手,多些鼓勵打氣之言,不要挖苦諷刺”或者相機進以忠告,指出其所有的缺失,勉勵其改正錯誤”如果你有能力,也可以給予相當的幫助,或者施與物質上的救濟。有時候他確實已經陷入困境,又不好意思對你明說,或者故意表示沒有問題,你得知此情,也應該盡力幫忙,並且不能帶有絲毫施舍之意。分金之遇,一飯之恩,可以使他刻骨銘心。你將來如有所需,他必會奮身圖報,即使你無所需求,他有朝一日否極泰來,也不會忘了你這個知己。

總之,萬不可學那些勢利小人,眼光要放長遠。注意多去冷廟燒香,多多接納潦倒的英雄。平時多燒香,用時才靈光。

記住別人的好處,忘記別人的壞處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發現腳邊有個袋子似的東西很礙腳,海格力斯踩了那東西一腳,誰知那東西不但沒被踩破,反而膨脹起來,加倍地擴大。海格力斯惱羞成怒,操起一條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東西竟然張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這時,山中走出一位聖人,對海格力斯說:“朋友,快別動它,忘了它吧,離開它,遠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他便小如當初,你侵犯它,它就會膨脹起來,擋住你的路,與你敵對到底!”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會犯同樣的毛病,越是別人的壞處,越是無法忘記;越是無法忘記,仇恨就越大。無論別人對我們多好,隻要有一點點不足,我們都會記住,於是,便越看這個人越是滿身缺點,越看這個人就越覺得不可理喻。有一句名言叫“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老是不能忘記別人的“壞處”,實際上最受其害的就是我們自己,弄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這樣的人,輕則自己折磨自己,重則就是有可能瘋狂地報複別人了。

如果我們記住別人的好,就會擁有更多的朋友,就可以和同事融洽相處。

古時候,有一位智者和他的朋友一道遠遊。

一天,兩人來到一座險峻的大山前。攀爬山路時,智者一不小心失足跌倒,半身懸在絕壁邊,隻剩下雙手死死地抓住旁邊的岩石。朋友見狀,立即施救。在他的拚命相助下,智者最終得以脫險。對於朋友的救命之恩,智者很是感激,便對朋友說:“你救了我一命,我要把這件事情記下來,刻在石頭上。”他的朋友說:“我雖然救了你,卻是舉手之勞,何必這麼小題大做呢?”智者但笑不語,還是將朋友相助一事刻在了石頭上。

又一天,他們到達大海邊。兩人邊欣賞海洋的無限美景,邊談論起玄奧的人生哲學。爭著爭著,不禁大吵起來。吵到激烈處,朋友氣急了,失手打了智者一個耳光。智者非常憤怒,說:“你竟然打我?我也要把這件事情記下來。”於是,智者手蘸海水,在水麵上書寫起來。

他的朋友很是奇怪,問:“這一次我打了你,你為什麼不像上一次那樣把事情記在石頭上啊?”智者笑著回答:“我記下的事情分兩種。記在石頭上的,是我害怕這輩子忘掉的事情;記在水麵上的,是我害怕這輩子忘不掉的事情。”朋友聽罷,羞愧難當。

人與人相處要懂得寬容與大度。發生摩擦的時候,要多想想別人的好,忘掉小事所帶來的不快。

忘記別人的壞處是成大事者的一個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以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向前進。這種忘記,也可以理解為“不念舊惡”。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不念舊惡”的品德。其實在很多的情況下,同事、朋友之間,談何深仇大恨?退一步說,即使是有仇恨,對方的心裏也存在歉疚,你不去計較,以禮相待,再對他表示親近,這樣會使對方感激你的真誠,定會改邪歸正。唐太宗李世民不計較魏征曾鼓動太子李建成殺他,反而委以重任,最後魏征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這就是“既往不咎”最好的例證。

記住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壞,是一條善意的處世原則,也是一種積極的為人之道。我們如能冷靜反思自己的行為,學其一二,就能平心靜氣,沒有過不去的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