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胸懷篇 7.無字墓碑,功過由評——坦然麵對人生與功過
神龍元年,八十二歲的武則天在人生的舞台上完美地謝幕了。在她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立著兩塊石碑。一塊屬於唐高宗,上麵刻著他的豐功偉績。另一塊屬於武則天,八米的石碑高大巍峨,卻沒有一個字。那麼,她的墓前為什麼要立這樣一塊無字之碑,它給人們留下了多少不解,又引發了多少懷想和思索呢?
神龍元年也就是705年,八十二歲的武則天,在她人生的舞台上完美地謝幕了。在她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立著兩塊石碑。西邊的那塊是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給立的,上麵密密麻麻地刻著唐高宗的豐功偉績。東邊的那塊是武則天的,八米的石碑高大巍峨,竟然沒有一個字,這就是著名的武則天無字碑。
這座無字碑的碑身是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的,通高7.35米,寬2.1米,厚1.49米,重9.8噸。碑頭刻著八條纏繞生動、有力的螭首;碑身兩側各有升龍一條,龍的軀體像蜿蜒上升的雲層,舞爪飛躍,是目前見到的最大的升龍圖像之一。
這座空無一字的高大石碑,靜靜地屹立於蒼穹之中。古往今來,它給人們留下了無數的不解,引發了無數的思索。
其實,中國帝後陵寢一向沒有立碑的先例。因為一般人認為,帝王的事業太大,一座石碑,一幅碑文實難說全,正所謂“浩浩蕩蕩,民莫能名”。而在中宗死後,喜歡標新立異的武則天,就在乾陵的朱雀門外,司馬道西側破例給他立了一座高大的石碑。雖然武則天打破傳統為高宗立了碑,卻不知碑文如何寫法,而且皇帝的功德浩蕩,僅用一碑難能述及,故稱《述聖記》而不稱碑。???
當武則天死後,皇帝李顯按照她的遺製,將她和高宗合葬於乾陵。而且他還在司馬道東側對麵,也樹立了一座高大的石碑以作對稱。既然立了碑,也可以再寫個《述聖記》之類的。可是,對於李顯而言,她既是母後,又是皇帝;對於大臣而言,她既是皇帝,又是皇後。更為尷尬的是,她既是取代李顯的皇帝,也是被李顯取代的皇帝。這個《述聖記》該如何去寫呢?幹脆既不易述也不易論,還是留著後人評說吧。所以,就留下了空無一字的“無字碑”。
武則天的碑文不好寫,還不僅是因為帝王事業廣大“民英能名”的問題,而且連她的身份都“莫能名”。
中宗李顯即位五年後被韋氏毒死,韋後欲專權十餘日,就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手所滅。相王李旦繼位,史稱唐睿宗。睿宗執政期間把“則天大聖皇後”改稱“天後”,因為“天後”與“天皇”是相並的兩個稱號,顯然要比“皇後”尊貴,有點皇帝的味道。
延和元年也就是712年八月,李旦傳位給太子李隆基。在他傳位前一個多月的時候,又改“大聖天後”為“天後聖帝”。這個名號是“後”,又是“帝”,按語法習慣前麵是後麵的定語,那麼這個尊號就是“帝”,也就是說武則天又被尊為皇帝。
但唐明皇稱帝後沒幾天,又把“聖帝”改為“聖帝天後”。開元四年也就是716年十二月,又改回“天後”。再到天寶八年也就是749年,李隆基追尊她為“則天順聖皇後”,遂成定稱。
????武則天在天寶前,由於她的子女對她的態度不同,才出現了上述尊號屢改的情況。而從唐明皇以後,男係皇帝的位置確立,他就完全按“女姓——皇後”的序列改定,隻承認她是李家的媳婦,不承認她曾是大周女皇。對她稱帝的那一段,隻能認為是受先帝顧命,從權暫時稱製,保護李唐的神器。等到李唐的接班人到來時,再物歸原主。因此,那二十多年,她仍然是李家的媳婦,不是皇帝。
雖然唐明皇把她規定在“順聖皇後”的行列裏,史臣們也將她以皇後的身分列入正史。但她在曆史上畢竟做了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還輔佐了高宗三十年。這段時間,被後世稱為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