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審勢篇 10.四境無事,武功卓著——讓“成績”說話(1 / 2)

第六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審勢篇 10.四境無事,武功卓著——讓“成績”說話

在平定高句麗之後的七八年間,大唐四境的局勢又有了新變化,新的強敵崛起,老的對手複蘇,情況不是很樂觀。武則天輔佐高宗,東西征戰,借雄厚的國力和多年處理邊境戰爭的經驗,調兵遣將,逐一平服,大唐聲威高漲,邊境複歸平靜。那麼,武則天平定邊境的過程是否順利呢?

朝鮮平定僅二年,大唐四境的局勢又有了新變化,老的對手複蘇,西部烽煙又起,情況不是很樂觀。最可氣的是新羅,現在已全忘了當年的救命之恩,居然派兵助高句麗餘眾與唐軍作戰,同時還公然占據已歸唐朝管轄的百濟舊地。

此時西境逐漸強大起來的是吐蕃,它把手伸到了西域,連連攻陷唐西域各州。高宗一麵準備和吐蕃作戰,一麵又準備對新羅開刀,這種想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作法隻能是現代某個國家的幻想。幸好,被大臣及時勸阻,收回成命。

吐蕃我們都不陌生,就是著名的文成公主嫁過去的地方。貞觀八年也就是634年,當時吐蕃王鬆讚幹布統一吐蕃各部,建都城於“邏那城”,也就是今天的拉薩市。鬆讚幹布遣使納貢向大唐求婚,太宗送文成公主與吐蕃和親,鬆讚幹布為文成公主築城,建宮殿。自此以後,唐、土關係密切起來。

唐太宗死後,關係也還不錯,鬆讚幹布還給唐廷寫了信表示忠心。高宗永徽年間,文成公主派使至大唐,要求高宗派遣養蠶繅絲、造酒、製造紙墨等工匠,高宗都欣然應允。可是這種用資助敵人強大的方法,為自己贏得的和平是暫時的。

在永徽初年,這位深具眼光的大英雄鬆讚幹布死了,其子早亡,由孫子芒鬆芒讚即位。此後,吐蕃與大唐的局麵開始逆轉。

鹹亨元年也就是670年四月,吐蕃大軍已經接連攻陷西域十八個州。這時高宗和武則天決定用兵,命令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右衛員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和左衛郭待封率兵征討吐蕃。

薛仁貴率大軍先行,輜重隨後。唐軍在積石河口大敗吐蕃兵,由於副將郭待封未聽從主將薛仁貴的指揮,致使軍需輜重全部被吐蕃奪走,隻好退守待援。唐軍失去軍需糧草,又被半路上突然埋伏好的吐蕃大軍打敗,幾乎全軍覆沒。薛仁貴見取勝無望,隻得派人向吐蕃妥協,然後帶領少量殘兵敗將回國。這是大唐開國以來第一次遭此打敗。“二聖”聞之後震怒,他們幾個主將皆被除名。

儀鳳元年也就是676年八月,吐蕃又犯疊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迭部縣,這時的高宗和武則天令宰相劉仁軌出師,沒想到,這次又栽在將帥不和這個問題上。這個劉仁軌雖然很會用兵,但他與另一位宰相李敬玄不和,他明知其非將帥之才,卻還要推薦李敬玄代替他。

儀鳳三年九月,高宗任命李敬玄代替劉仁軌率兵西征。毫不知兵的李敬玄,臨陣心怯,與敵兵初戰即潰。在危機關頭,唐左領軍員外將軍、賴百濟降將黑齒常之倒是有膽有謀,不顧年將半百,乘著天黑,率數百人襲擊敵軍後路,李敬玄得此喘息之機,趕快收集餘眾逃走,唐兵才解了圍。

戰後,高宗和武則天把李敬玄貶為衡州刺史,黑齒常之因力挽危局有功,封為左武衛將軍,派監察禦史婁師德出使吐蕃,去宣諭吐蕃,也就是給人家做政治工作。

吐蕃大將讚婆到赤嶺歡迎他,以盛大的軍容來迎接這個說客。婁師德對他們進行了一番開導,又說好話,又說大話,哄得讚婆心神俱醉,情願講和。此後,大約要一年多,吐蕃兵不再入侵唐朝的境地。婁師德也因此被封為殿中侍禦史,河源軍司馬。光靠文的也不行,還得有武的,而大唐對付吐蕃主要就靠武將黑齒常之了。

永隆元年也就是680年七月,吐蕃再次進犯。被提拔為武衛將軍的黑齒常之在河源擊敗敵軍,高宗和武後再提升他為河源軍經略大使。他認為河源是大唐和吐蕃雙方力爭的衝要之地,必須守住。但這裏地處邊遠、運輸不暢,糧食問題不好解決,於是就築起了烽火台戌所70餘座,開屯田五千餘頃,年收糧五百餘萬石。河源防線的軍糧充足之後,就再無後顧之憂,吐蕃頗畏黑齒,竟也不敢進犯河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