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審勢篇 1.高宗抱恙,襄助朝政——大趨勢麵前勇於擔當(1 / 2)

第六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審勢篇 1.高宗抱恙,襄助朝政——大趨勢麵前勇於擔當

唐高宗雖然身為皇帝,但天分和才能並不高,而且性格優柔寡斷。他跟武則天經過艱苦的努力才換來了大權獨攬的局麵,正當他品嚐著權力帶來的快樂時,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他患上了嚴重的風疾,由於身體的原因,無法視朝。聰明能幹的武則天便擔當起了管理國家事務的重任,她的處政能力到底怎麼樣?是否得到了朝中大臣的認可呢?

顯慶五年六月,高宗陪著武則天從文水回來之後,風疾就開始發作了,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的合稱。當年,唐太宗就是因為風疾,才搬到翠微宮養病,最後死在那裏的。這是李唐王室的一種家族遺傳病。得了風疾的李治常常頭痛難忍,而且目眩,視力也減退了不少。進入十月,他的病情再一次惡化,有時,甚至連東西都看不清了,已經無法和文武百官討論政事。

這時,對朝鮮半島的戰事正處於緊張階段,朝綱政事、戰爭軍務都要處理,重病的皇帝又無法視朝,需要有人協助她處理部分政務。由於武則天早已顯露出處理朝政的能力,已經成為高宗的得力助手和顧問。所以在他病重,“目不能視”的時候,便先讓武則天代他主持朝政,也就是坐在垂簾之後,親自裁決政務,這就是“垂簾聽政”的開始。

按照儒家女主內、男主外的訓誡,這種作法是不合禮法的。但高宗信賴武則天,而武則天又早有這種愛好和興致。當她還是昭儀的時候,就總向高宗詢問朝廷裏的事,了解朝中各位大臣在朝中所處的地位、籍貫和升遷過程,學識才幹與個性喜好。朝中大臣多在先帝時候已居高位,他們功高位尊,大多又都曾擔任過高宗的師傅與太子宮官員,所以,高宗對他們很是尊敬,逐漸養成了一種言聽計從的習慣。

武昭儀便鼓勵他設法建立皇帝的威儀,不能事事聽命於大臣,應該像先帝那樣廣聽兼納,形成自己的見解,這樣大臣們才能心服口服。高宗既願在她麵前談論朝廷裏的事,又樂意得到她的這種關心和鼓勵,越來越覺得武昭儀對朝政的種種分析很有道理,是他治國的好幫手。再說武後這年32歲,精力充沛,正好彌補高宗體弱的缺陷。

其實,李治當時這麼決定,隻是個權宜之計,因為沒別人可以依靠。當時,太子李弘隻有八歲,象征性地臨時“監國”還可以,但輔政基本沒有可能。而且自從清除了元老重臣之後,他對大臣也失去了信任。在這種情況下,隻能把國家事務這一大攤子,交給武則天來管理。

武則天終於等到這一天了,雖然她沒有天子之名,卻有了天子之實。對於一個女人來說,這已經達到了最高峰,她又向自己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她在欣喜的同時,暗下決心一定要抓住這次機會,利用這次機會,表現自己的才能與智慧。

可是,武則天輔政之後,高宗的身體遲遲不能複元,他雖然想勤政但力不從心,權宜之計也就演變成了常例。武則天生性聰慧機敏,涉獵文史,處理事情果斷得體。高宗很敬服她處理政事的能力和種種權謀手段,無不言聽計從。隨著病情的惡化,他越來越依靠武則天了,這就給了她更多的接觸國家最高權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