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費指數(CPI)的上升導致通貨膨脹,知識的通脹,也有自己領域的CPI。具體表現在——
Clever:一個人的智慧越高,對知識的要求也必然越高。當大腦還處於發育階段,智商僅為80的時候,要記憶一首七言律詩或許需要整整一個小時的時間,而當智商已經成長到110,一個小時裏僅背誦一首七律,這難道就不是通脹嗎?單位時間裏,你可以掌握更多知識,但相比之下,現在顯然是打了些折扣的。
Progress:人總要有些追求和進步,否則“成長”就變成了一個單純的物理現象,實在是有些可怕的。進步,要求的是與時代的同步性,就好比很多人追求資產的增值,也沒有奢望一夜暴富,隻要那些資產永遠能夠保證同樣的購買力,就已經心滿意足了。當有100元的時候,能夠買上50斤大米,如果大米漲價到8塊錢一斤,100元增至400元,就是必須有的進步,否則便是負資產。知識也應當同樣有與時俱進的更新,才算是真正有含金量。
Information:你隻能用紙和筆抄寫記錄的年代,一本200頁的筆記本,也不過隻有10萬字的信息量;當有了3寸盤的時候,你可以用一本筆記本十分之一的體積,容納10倍於這本書的內容;如今移動硬盤也越來越精致了,兩三台電腦裏數以億計的資料,可以握於掌心之間。信息的濃縮度越來越高,你是不是應該也檢查一下自己腦中那些知識的密度,有沒有同樣地提升到相應的水準。學習看的就是信息的來源渠道,如今這個社會,倘若不懂得拓寬知識渠道,增加信息量,那麼原有的知識也好,你現在慢慢在學習的新東西也罷,這個緩慢的增長率,肯定是趕不上知識的CPI的。
如果你手頭有100萬元,選擇什麼樣的投資手段,才能讓你的資產不會因為通貨膨脹而縮水呢?你肯定不會拿全部的錢去買股票,因為風險太大。你也不會把所有的錢都存到銀行裏,因為利息跟不上物價的漲幅。專業意見會讓你進行“資產配置”,一部分的錢拿來買基金,一部分買保險,一部分做存款準備,一部分買貴重金屬……你的知識結構最好也有如此科學的組合。除了要懂得艱深難解的學術,還要掌握生活的常識,最好同時多了解文化民俗,如果還懂些娛樂休閑就更棒了!
金融家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讓我們千萬別眼睜睜地看著手裏的錢貶值。
我說,你不學習,財不屑你。想要贏得更多的財富和成就,學習是一個重要的謀生工具。錢貶值了還可以再掙回來,如果知識貶值了,你的身價也就跌了下來,這可是相當賠本的一筆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