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所處的時代,正是清朝由一片混亂,走向正規的時期。康熙皇帝擔負著撥亂反正,使之走向正規的曆史性任務。在康熙皇帝在位的六十年裏,康熙皇帝很好地完成了賦予自己的曆史使命。
康熙皇帝是個聰慧的人,他對於明朝滅亡有著刻骨銘心的教訓。他說:
“明朝的滅亡,就是由於苛捐和雜稅收得太多了,結果,害得老百姓窮苦不堪,隻好起來推翻了明朝。”
他知道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道理。康熙皇帝認為,關心百姓的疾苦、與民休息很重要。康熙皇帝努力做個老百姓的貼心人。實際上,康熙皇帝一直在做減免百姓賦稅的事情。
康熙皇帝曾經仔細研究過百姓承擔的賦稅情況。他發現,在那個時期,百姓承擔的賦稅一向很重,而且收稅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有的按土地征收稅錢,有的按人口征收稅錢,還有各種各樣攤派到百姓身上的錢。
康熙皇帝親政後,多次下旨減免稅收,使得百姓舒心暢快地過日子。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二十九日,是個曆史性的日子。鑒於國力已經很殷實,國家出現一片太平,國富民強,康熙皇帝認為,該是徹底減輕百姓負擔的時候了。
於是,康熙皇帝下了一道聖旨:永不加賦。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曆史,就會發現在曆史上,還沒有一個皇帝敢這麼做。
康熙皇帝積極為農民著想,他曾經下旨鼓勵農民開荒,並給與獎勵。
康熙皇帝還給手工業者恢複了自由人的身份,允許他們隨便經營。
康熙皇帝對商業也相當重視,積極扶持商業工作者,允許他們在全國範圍內隨便經營。
康熙皇帝由於實行了種種良好的政策,采取種種安民措施,到了康熙皇帝的晚年時期,全國各行各業都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可喜局麵。
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處處為國家著想,時時為百姓謀福祉,夯實國家的基礎,確實很難得。這是國之幸甚,百姓的福分!
國家富強了,百姓生活提高了,全國出現了百業興旺的氣象。人們把康熙皇帝在位時期,叫做“康熙盛世”。
康熙皇帝在位多年,經過眾多坎坷,認為有很多話要對後來者交代。
進入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康熙得了一場大病,變得氣力不濟,這時候,康熙皇帝更覺得這個想法更為迫切了。
康熙皇帝想起草遺書,對自己的一生進行總結,對後來者說說心裏話。下密詔讓上書房大臣張廷玉和方苞進見康熙皇帝。
張廷玉和方苞奉旨進見。
康熙皇帝對他們說:“朕這次生病,想了很多,朕想寫份遺書。”
張廷玉和方苞聽罷,慌忙磕頭:“皇上,不用寫遺書,皇上的玉體是永恒的。”
康熙皇帝輕輕地笑了笑,“那都是奉承之語,人哪有不死的。擬個遺詔吧,朕說說心裏話。”
“皇上一定萬壽無疆,不會有事的。”作為肱骨之臣,是不希望皇上撒手而去的。
“咱們現在平心靜氣地討論立嗣之事
吧。”立太子,始終是康熙皇帝的心結。作為一個聰明一世的皇帝,康熙當然不甘心這個結局。
張廷玉流著眼淚問道:“臣知道,這是皇上的一個心結。皇上的大位,可有人選了嗎?”
“你們覺得誰能當此大任呢?”
張廷玉和方苞麵麵相覷。看來,皇上的主意還沒定。他們替皇上抱不平,皇上一輩子做事堅決果斷,唯獨就立嗣這件事總是猶豫不決。但是,皇上這麼問,作為皇上的心腹大臣,不能不為皇上分憂。
不過立嗣這事非同小可,必須謹慎行事。既然皇上這樣問,也不能不說肺腑之言。
“臣認為,三阿哥缺治世的才勇,八阿哥善於與人打交道,而不善於治國??????”
張廷玉說道這裏不說了,康熙明白了,他們有顧慮。畢竟這是非同尋常的話題,很可能得罪一些人,也有可能因此而丟掉性命。
“你們隻管說,不要有顧慮,不要有遮掩。”康熙一下就猜透了他們的心思,熱情鼓勵。
張廷玉這才亮出自己的觀點:“臣認為,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不錯。”
“哦?如果隻選一位呢”
聽了康熙皇帝的鼓勵,張廷玉繼續說:“臣認為,如果單獨看,十四阿哥又比十三阿哥要好一些。十三阿哥缺乏主見,缺乏主意,他會是個好臣子,但不能擔當大任。”
康熙見方苞一直沒說話,就麵向方苞:“你也說說。”
方苞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臣以為四阿哥也應該在考慮範疇之內。四阿哥自立性強,有主見,辦事也認真,隻是四阿哥太認真,個性很強,讓人覺得威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