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馮國經,馮國綸——“供應鏈管理”稱霸商界 6.考慮生產環節,而不是產品(1 / 1)

第八章 馮國經,馮國綸——“供應鏈管理”稱霸商界 6.考慮生產環節,而不是產品

◎供應鏈生態

中國出口貿易持續飆升,讓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成了眾矢之的,中歐、中美之間經濟糾紛不斷,反傾銷訴訟更是屢見不鮮。

香港利豐集團主席馮國經博士提出“供應鏈生態論”,認為把貿易逆差的帳都算在中國頭上並不公平。在全球化的時代,生產概念和競爭模式已發生根本性變化,每一個地區,每一個經濟體係,每一個國家,不再考慮如何生產這個產品或那個產品,而是如何做好某個產品的某一個環節。

因此,一個產品卷標上寫著”中國製造”,隻不過意味著其組裝在中國完成而已,其原料、技術以及生產線往往來自別的國家,以中國位於這一供應鏈的終端來指責中國傾銷,並不合理。

馮國經博士進一步指出,供應鏈覆蓋全球,“中國製造”的存亡與別國生產企業的命運攸息相關。同一條供應鏈上的企業往往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最終客戶選擇一件產品,整條供應鏈上的成員都會受惠;如果最終客戶不要這件產品,則整條供應鏈上的成員都會被淘汰。

新型的競爭模式已經不再是單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角逐。因而,“中國製造”給予供應鏈的,其實是每個環節的價值實現,隻有這些產品能夠順利出售,那些上遊的企業才能實現自己附加在這個產品之中的價值。

扼製中國這一環節,無疑是對整個供應鏈生態係統的破壞。中國製造業的生產技術設備大都來源於歐美,如果中國產品銷量好的話,歐美企業是最大的受益人。因而歐美設限壓製“中國製造”,究竟是在幫助自己國家的製造業重鑄輝煌,還是在自掘墳墓,尚是未知數。

◎取得國際貿易的主動權

馮國經強調,“考慮生產環節而不是產品”,這不僅對生產,而且對全球貿易競爭以及世貿條款,都是一個革命。因此,不論是中國還是歐美,不應該以國家為界限進行無謂的貿易保護,而是要做到相互配合,捍衛供應生態的平衡和高效,然後集整個鏈條之力來和其它供應鏈相抗衡。

自20世紀90年代而後,多樣化和按真實需求生產替代了標準化的大規模生產。消費者購買一件商品,是這件商品從零售流通,上溯至製造和原材料供應等各個環節內所有企業共同達成的銷售。因此,這件商品的競爭力並非單一企業能夠決定,而是由從原材料到產品完成並送到客戶手上的整個過程、也就是這件商品的整條供應鏈來決定。

因此,不論是中國還是歐美,首先要做到的是相互配合,捍衛供應生態的平衡和高效,然後集整個鏈條之力來和其它相抗衡,而不應該以國家為界限進行無謂的貿易保護。

【創富經】經商要統籌兼顧

馮國經認為,中國企業同樣要改變競爭觀念。在如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企業再獨自孤軍奮戰的話,已經找不到出路。僅僅在生產成本上有優勢並不足以開拓國際市場,必須進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加強營銷能力,優化及提升產業的結構。中國企業若能將供應鏈理念運用自如,在世界各地進行低成本的采購及生產,與外國企業形成合作關係,必然可以大為提高自身實力,在國際貿易中爭得主動權。

今天,商人的足跡遍四海,經營範圍、經營領域也涉及全球,他們視野開闊,善捕商機。在商者無域的背景下,成功經營必須在全球範圍內調動資源,整合力量,長袖善舞。

利用全球資源做生意,對今天的商人來說並不陌生。便捷的通訊和交通手段,讓商人如虎添翼,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整合全球資源,做的是名副其實的大買賣。

有的商人是海外資源的利用者,利用國外資源在中國進行競爭;有些商人通過海外並購來強化其在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也有些商人則是全球市場的經營者,利用中國在資源和勞動力等方麵的優勢進軍國外市場,利用全球資源在全球展開競爭。

商人有國籍,但生意無疆界。商品的比較價值和比較優勢是在商品的大跨度的流動中顯示出來。尤其是在國際貿易中,獨特的地域性資源、廉價的勞動力成本、新穎的創造性設計、令人信服的商品質量和獨一無二的售後服務,都能產生比較價值和比較優勢。

把蛋放在世界各地的籃子裏,既能從各個地區市場中分享利潤增長,也是為了分散蛋被打破的風險。

世界各地都有經濟周期、市場發展階段、行業競爭程度的區別。用全球化思維做生意,可以確保整體回報,分散投資風險。把生意做大,有了雄厚的資金,就要主動把整個世界市場當作一張地圖,在各個地區尋找自己的財富來源。

總之,在未來的商業競爭中,善用全球資源的人,才能取得比較優勢,獲取超級利潤。中國商人已經到了需要放眼全球的時候了,已經到了需要創立世界名牌的時候了。誰能成為先覺者,高瞻遠矚,先行一步,誰就能在21世紀成為中國商界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