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質量指標
常用的是百萬次品率。優點是簡單易行,缺點是一個螺絲釘與一個價值10000元的發動機的比例一樣,質量問題出在哪裏都算一個次品。供應商可以通過操縱簡單、低值產品的合格率來提高總體合格率。在不同行業,標準大不相同。例如在采購品種很多、采購量很小的“多種少量”行業,百萬次品率能達到3000就是世界水平;但在大批量加工行業的零缺陷標準下,這樣質量水平的供應商八成屬於淘汰對象。
(2)成本指標
常用的有年度降價。要注意的是采購單價差與降價總量結合使用。例如年度降價5%,總成本節省200萬。在實際操作中采購價差的統計遠比看上去複雜,相信經曆過的人有同感。例如新價格什麼時候生效:采購方按交貨期定,而供應商按下訂單的日期定——這些一定要與供應商事前商定。
(3)按時交貨率
按時交貨率與質量、成本並重。概念很簡單,但計算方法很多。例如按件、按訂單、按訂單行,按時交貨率都可能不同。一般用百分比。缺點與質量百萬次品率一樣:一個螺絲釘與一個發動機的比例相同。生產線上的人會說,缺了哪一個都沒法組裝產品。有道理。但從供應管理的角度來說,一個生產周期隻有幾天的螺絲釘與采購前置期幾個月的發動機,還是不一樣。
(4)服務指標
服務沒法直觀統計。但是,服務是供應商的價值的重要一環。已故IBM首席采購官GeneRichter,三屆美國《采購》雜誌“采購金牌”得主,總結一生之經驗,有一點就是要肯定供應商的服務價值。服務在價格上看不出,價值上卻很明顯。例如同樣的供應商,一個有設計能力,能對采購方的設計提出合理化建議,另一個則隻能按圖加工,哪一個價值大,不言而喻。
(5)技術指標
對於技術要求高的行業,供應商增加價值的關鍵是因為他們有獨到的技術。供應管理部門的任務之一是協助開發部門製定技術發展藍圖,尋找合適的供應商。這項任務對公司幾年後的成功至關重要,應該成為供應管理部門的一項指標,定期評價。不幸的是,供應管理部門往往忙於日常的催貨、質量、價格談判,對公司的技術開發沒精力或興趣,在選擇供應商隨隨便便,為幾年後的種種問題埋下禍根。
(6)資產管理
人們往往忽視供應商的資產管理。普遍想法是,隻要供應商能按時交貨,我才不管他建多少庫存、欠多少錢。但問題是,供應商管理資產不善,成本必定上升。羊毛出在羊身上:上升的成本要麼轉嫁給客戶,要麼就自己虧本而沒法保證績效。兩種結果都影響到采購方。在有些行業,換個供應商就行了,因為市場很透明,采購就像到超市買東西。但對更多的行業,換供應商會帶來很多問題和不確定因素,成本很高。所以敦促現有供應商整改達標往往是雙贏的做法。
(7)員工與流程
對供應管理部門來說,員工素質直接影響整個部門的績效,也是獲得別的部門的尊重的關鍵。學校教育、專業培訓、工作經曆、崗位輪換等都是提高員工素質的方法。相應地可建立指標,例如100%的員工每年接受一周的專業培訓、50%的員工通過專業采購經理認證、跳槽率低於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