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鯊膽大亨”鄭裕彤——從珠寶大王到地產大亨 3.戴比爾牌照——從黃金到鑽石
◎進軍鑽石行業
1994年,鄭裕彤接受《資本》雜誌訪問時回憶道:“記得戰後,我來到香港,在周大福金行負責內部事務的工作,我每天總是隻得5小時留在鋪內。別人都說我躲懶,其實我隻是奇怪鄰店子的生意這麼好,借意去閑聊一兩句,看看他們有何突出之處,為什麼他們的生意總是比我們的好。至於生意不好的店鋪,我也會去觀察,探問一下,看看他們為何門前冷落。”
這種凡事愛找原因,愛思考、而且善於總結和學習的習慣,讓鄭裕彤常常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機會。鄭裕彤他發現一些極有身份的西方女子,多佩帶鑽石飾品:項鏈、戒指、名表,等等。
而她們偶爾闖進周大福金行,對琳琅滿目的金銀玉石飾品並沒顯示出特別的興趣。有錢的西方貴女人,早就不把黃金飾品當一回事——鄭裕彤得出此番結論。
鄭裕彤進而了解到,西方的著名珠寶公司都經銷鑽石飾品,也許銷售額占不了公司的大頭,但這是公司的信譽象征。正像一家名菜館,連招牌菜都拿不出,何談“出名”?且不論鑽石光彩奪目,它還是保值的最佳手段。
鄭裕彤根據金價的漲幅與銀行利率對比,發現黃金的保值功能微乎其微。鑽石資源比黃金資源更稀少,開采更困難。物以稀為貴,鑽石價格的漲幅較黃金大得多,故在西方人眼裏,誰擁有鑽石,誰就擁有財富。
現代商業競爭,首先是商業情報的較量。而商業情報發揮應有的作用,離不開當事人敏銳度商業嗅覺,以及出色的決斷力。至此,鄭裕彤正是憑借極強的市場敏銳感,作出了進軍鑽石行業的決策。
◎獲得“戴爾比”牌照
鄭裕彤認準了鑽石業務,然而,要獲得鑽石原石何其難!鑽石有錢難買。鑽石原石的主要產地是南非,年產鑽石500~1000萬克拉(1克拉為0.2克),南非有一間壟斷鑽石經營的戴比爾公司,控製了全球8成的鑽石。
而戴比爾經營的鑽石對世界各地的客戶采取分配的形式,共發出約500張戴比爾牌照,客戶憑牌照購買一定限額的鑽石,沒有這種特殊牌照就不能進入戴比爾設在倫敦的經銷總部批購鑽石。
當時,香港唯有一家公司擁有唯一一張戴比爾牌照,這就是被業界稱為“鑽石大王”的廖桂昌。突然有一天,周大福珠寶行令同業刮目相看——周大福擺出了自己加工的鑽石飾品,鄭裕彤聲稱,他手裏擁有的戴比爾牌照不是一張、兩張,而是10多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