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娛樂教父”邵逸夫——百年傳奇打造“東方好萊塢” 4.“觀眾至上”的價值觀
電影製片人的身份具有二重性,一是要有文化使命感,二是必須研究觀眾的喜好。對許多製片人來說,做到第一點已經成為一種自覺,但是能夠做到第二點,甚至做好第二點,就難上加難了。
在中國電影史上,湧現出了許多優秀製片人,比如張石川、羅明佑、黎民偉、嚴春棠、李祖永等等。不過,他們有一個共同缺點——隻知道拍好片,不知道拍怎樣的好片才能打動觀眾,讓觀眾排隊掏錢。
而邵逸夫不同,他從18歲便開始直接麵對觀眾,哪些場景能令觀眾哭,哪些場景能讓觀眾笑,哪些電影一定受觀眾喜歡一定能掙錢,哪些電影可能會爆出冷門,他都一清二楚。並且,日後投身電影事業以後,他更把這種可貴的品質變成一種商業自覺,直接推動了邵氏電影的成功與輝煌。
邵氏“天一影片公司”成立後,大哥邵醉翁並沒有讓邵逸夫當小老板,而是把他當成普通員工,分配他去幹後勤。兩年以後,邵逸夫幾乎幹遍了天一公司的所有部門。正因為如此,邵逸夫熟悉觀眾,也了解觀眾的觀賞心理。這在無形中培養了他的“觀眾至上”論。
作為生意人,邵逸夫對於如何處理好藝術與市場的問題,是從“觀眾至上”的價值觀念出發的。邵逸夫剛到香港樹起大旗的時候,很多編劇名家認定跟著邵老板肯定可以幹出一番事業,便紛紛前來投靠他。不幸的是,他們寫的好多優秀的劇本都讓邵老板“槍斃”了。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邵逸夫不是不要藝術,電影對於藝術的追求固然必不可少,但邵逸夫更看重的是大眾化的藝術。在他看來,沒有觀眾的藝術便不成其為藝術。因此,他審閱編導提供的劇本,以是否具有票房價值為取舍。在邵氏公司,導演、明星是否受重用,也以票房記錄為依據。沒有這一點,一切都無從談起。
想當年,著名導演李翰祥在邵氏時,十分了解邵逸夫的原則,連續拍了十幾部李氏擅長的低成本的喜鬧片,獲得了票房的大豐收。而且這些李式電影,別人想學又學不會。就這樣,李翰祥在邵氏樹立了極高的威信,迫使當時邵氏的第一導演張徹不得不到台灣組建邵氏外圍子公司——長弓公司。
此外,邵氏公司前期的電影重視民間故事,就是為了迎合海內外的觀眾。當然,由於各地觀眾的形形色色,喜好不一,作為一個製片家,在滿足大眾欣賞的同時,也不能完全忽視“小眾”的喜好。因此,邵逸夫的拍片原則是:大眾化的通俗電影要拍,賣座叫好的要多拍,“小眾”的電影,藝術的電影也要拍。邵氏出品的電影各種類型的都有,並且包括不同語言,國語、粵語、廈門語、潮州語、英語等都有。
既優先滿足大眾的需求,又不忽視小眾的需求,邵逸夫最大程度上照顧到了廣大觀眾的利益,也因此把邵氏電影公司一手打造成極具市場號召力的專業影視公司。時到今日,它的地位和影響力在華語世界裏也是無人可以撼動的。
【創富經】消費者是企業利潤的源頭
1957年,邵逸夫從新加坡來到經濟逐漸起飛的香港,開始創立屬於自己的電影事業。兩年後,“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自公司成立起,雄心壯誌的邵逸夫便開始構建自己的電影王國。
與前人和自己的幾位兄長不同的是,邵逸夫有自己獨特的電影價值觀念———“觀眾至上”,觀眾的整體就是邵逸夫的市場,觀眾的個體就是邵逸夫的客戶。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邵逸夫那麼成功,邵氏電影那麼輝煌。
由此可見,研究市場,圍繞市場轉,歸根結底要以顧客(客戶)為中心,提供他們喜歡的產品或服務。而要抓住顧客,就必須創建以顧客為中心的超強服務模式。正如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所說:“丟了一個重要客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建立一套服務的體係。”
為此,把握好以下五點,是贏得顧客(客戶)滿意的關鍵:
(1)真正理解顧客
首先,必須了解自己的行業,知道顧客為什麼要來惠顧你的公司;其次,必須了解顧客的一些資料和信息。準確的市場細分,尤其重要。
(2)發現顧客的真實需要
這可以通過簡單的詢問來獲知,可以是麵談、電話交談或去函詢問,也可以是調查問卷或其他任何能夠使你獲知顧客想要何種類型產品、何種類型服務的有效方法。
(3)使顧客成為回頭客
擁有一批固定顧客,是私營公司成功的奧秘。多事實證明,培訓一批固定顧客遠比吸引新顧客要容易得多,為什麼不把精力放在吸引“回頭客”上呢?
(4)讓顧客一傳十,十傳百
傳言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非常有效而又花費便宜。讓顧客來為公司做廣告,是一個既十分有效又可信度很高的營銷策略。